我们的文化 | 用特色非遗讲述“万全故事”
2022-02-10 12:3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月8日晚,在2022张家口媒体接待站晚间文化展示展演活动万全专场上, “打棍”“戏装” 等非遗传承人用非遗项目讲述着充满地域风情的“万全故事”。

观众被戏装的精美折服

“翎子功”抖出“戏曲土壤”

当晚的文化展示展演活动在歌曲 《我的家乡在万全》 中拉开帷幕,紧接着是充满地方特色的晋剧 《小宴》片段。

《小宴》 讲的是东汉末年吕布戏貂蝉的经典故事。 这一折戏的看点就在饰演吕布的演员要用两根长达一米左右的翎子来表现人物形象。 这种方式在戏曲中有个专有名词——“翎子功”。翎子的表演技法有“摆” “甩” “绕” “单挑”“双挑” “单掏” “双掏”“抖” “站立”等几种。

主持人为大家做了简单的介绍后, 两位戏曲演员登场。只见 “吕布” 站定, 双翎涮半圆亮相, 眼神中满是神气。双翎随着步法先甩、 挑, 把吕布的狂傲之气展示出来。见到 “貂蝉” 后, “吕布”时而双手交替摸单翎, 时而自右向左绕整圈单挑右翎,时而双手掏翎在面前抖动翎尾、 放翎, 表现出了吕布的好色。 “貂蝉” 欲擒故纵,“吕布” 左右摆动双翎, 使出了 “双龙绕柱”、 “凤点头”等技法。 当翎子交替站立,从轻抖到完全站直后, 保持竖直不动, 这意味着吕布嗜色的心理达到顶点时, 台下观众喝彩不断。

“翎子功” 虽然是戏曲的表现方式, 非万全区独有, 但戏曲在万全区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和文化积淀, “打棍” 就是代表。

旧堡戏装

“打棍”打出“万全豪气”

打棍, 是万全独具特色的广场艺术, 这种集武打、 戏剧等元素和故事情节于一体的艺术形式,2009年入选了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传,大约在150多年前,清朝同治年间, 万全龙池屯村出了个镖头叫宋林, 专为宣化到大同做买卖的商人保镖。 某年春节,宋林突发奇想, 在万全的民间社火中融进一些武术元素并将一些棍法授给艺人,这以后, 打棍便一年一年流传下来。

打棍使用的棍有三种: 一种是穗子棍, 棍长五尺余, 棍的上端缀一铁环, 铁环上另缀着约有六寸长的一节短棒; 另一种叫齐眉棍, 棍长按打棍人的身高而定, 取从脚到眉的长度;再一种是两根三尺长的短棍,左、 右手各持一根。 棍种多, 棍法自然多, 有二龙头、不见天、 大十字、 老八点儿、五虎、 勺子棍、 七棍、 北棍、单棍等近二十种打法, 至今仍广泛流传着十多种。 万全流传的打棍戏有 《岳飞大战金兀术》《水战杨么》 《张飞夜战马超》《敬德把关》等五六出。当晚的活动现场, 非遗传承人团队也为现场观众表演了 《岳飞大战金兀术》片段。

只见, 舞台上,4位表演者身着戏装、 手持齐眉棍, 分成两队。 开打时, 双方将领各带一队人马, 彼此念几句开场诗,道明开战缘由, 接着便各自摆开阵势,兵对兵、将对将,用多种棍法穿插开打。 只见棍棒上下翻飞, 只听木棍相交后发出 “砰砰” 声, 激烈多变的棍法看得观众眼花缭乱, 棍棒相击中打出了万全人的英武豪气,打出了万全人的虎骨龙威。

翎子功表演

“戏装”绣出“万全故事”

当晚的展演活动上, 还有变脸、金猴送福等戏曲类的节目。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也勾起了现场观众对 “万全旧堡戏装制作技艺”这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浓厚兴趣。

在展厅的右侧, 摆放着两件戏装。一件以红色为主, 前胸和双腿挂着黄色的穗字; 另一件则是黑色, 衣领、 前胸、下摆和袖子都用金线绣着祥云、金龙等纹饰图案。 在灯光的映衬下, 两件戏装灿然夺目、熠熠生辉, 几乎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目光。

“打棍”表演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万全区旧堡村有着缝制戏装的悠久历史,1975年,旧堡村成立了戏服厂。戏服厂的最大特色是坚持传统手工制作。 每套戏服都必须经过 “设计、 画草图、扎样刷活、 刺绣、 晒晾绷紧、 缝合成品、 熨烫” 等流程,一整套工序下来, 一件手工戏服往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完成。最为繁琐的是刺绣工序,需要一针一线把图案绣上去,遇到复杂的图案还要用不同颜色和质感的线来体现图案的层次。 比如用金线绣龙纹, 用银线绣云纹、 水纹等。 手工戏服以雍容大气、 图案精美、 做工细腻著称, 深受大家喜爱, 不仅本地以及周边省市的剧团常年订购, 很多戏迷票友也慕名前来订购。

完成一件绚丽多彩的戏装,最重要的是把控好一件衣服的审美, 优秀的设计与好的做工之间相辅相成。 仅设计好的图纸用针扎眼连成线条, 形成图案, 这看似简单的一道程序,实则就是对耐心的考验。 制好版后用煤油加颜料刷在硫酸纸上, 颜料就会通过小针眼一起渗透下去,需凝神屏气无言语,两手一心付案牍的专注,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制作人倾注时间和心血。 这也是手工戏装的珍贵之处。

从精细的戏装制作到豪迈的 “打棍” 表演, 戏曲在万全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基础。 用非遗项目来展示万全文化的方式也受到了外地媒体记者的欢迎。(记者 王宸胤 亢春宁 摄影 耿俊)

张家口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雅雯


作者:

张家口新闻网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