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王志勇:“你在哪个工地?”
农民工:“我不知道叫啥……”
法官王志勇:“你旁边是什么路?”
农民工:“我也不知道。”
法官王志勇:“你能不能给我发个定位?”
农民工:“什么叫发定位?我不会弄。”
法官王志勇:“那我怎么找到你啊?”
农民工:“我们工地这有两个黄色大塔吊……”
这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王志勇在山东章丘走访一起案件的当事人,那位农民工说不清自己的位置,王志勇就围着章丘转,总算找到了有两个黄色大塔吊的工地。
也许,你很难想象竟然有人说不清自己在哪里,可类似的事情,王志勇经常遇到。从事信访工作十多年,王志勇看到了一个多面的、立体的、丰满的中国,抚慰了一段段浸满悲凉、辛酸、甚至血泪的人生。
“看到女孩的母亲趴在墓碑前痛哭的时候,我的心也不停地绞痛,喉咙仿佛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今年“五一”前后,王志勇分别陪两对失独老人看望了他们逝去的女儿。
2009年“五一”假期,李某和4位朋友开车到承德玩儿,却不料车子坠入山间,李某和张某不幸身亡。生还3人讲述,车是李某开的,于是张某的父母起诉了李某的父母,法院判决李某赔偿张某父母30多万元,而时年19岁的李某并没有这么多遗产可供执行,张某的父母没有拿到这笔钱。李某的父母不认同法院的判决,认为车不是自己女儿开的,想还女儿清白。于是,李某父母开始了漫长的信访之路。
王志勇接到这个案件后,跑了三次承德,甚至下到过车子坠入的悬崖底下探寻情况,那里散落着很多车子坠崖后的零部件,王志勇坦言,当时的确害怕会有车子摔下来。然而,时隔多年,已经很难完全还原车祸发生时的场景,王志勇开始转变思路,他决定先让李某父母的内心渐渐平静下来。
王志勇多次和李某父母促膝长谈:“我也是我家唯一的孩子,如果我不在了,我父母肯定也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我非常理解您二老的心情。但我相信,小妹妹在天堂肯定不希望看到您二老每天痛苦煎熬。”于是,每年“五一”,王志勇都陪李某父母去扫墓,今年已经是第6年。
这几年,李某父母已经不再信访,静静等待王志勇下一步的工作进展。
张某的父母因为睹物思人,已经搬离的原来的住所。王志勇对张某父母说:“两家都失去了独生女儿,这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同病相怜,十多年了是不是可以不再互相伤害?”
张某父母表示,一开始本来没有想起诉,因为两家都失去孩子了,还想着以后两家当亲戚相处,但后来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就起诉了。
“这次有个很大的进步。”王志勇语气中露出一点欣慰,“我说服了张某父母,他们决定放下包袱,冰释前嫌,愿意与对方家庭和解。”王志勇还联系到了专门为失独家庭做疏导的心理咨询师,准备为这两对老人纾解心中苦痛。
即便后续还有很难的路要走,但这个十多年的案件终于迎来了彻底化解的曙光。
老人的泪仿佛都滴在自己的心上,作为家中独子,王志勇对失独老人有着深切的同情。
王志勇告诉记者,前年他的女儿出生,他的妈妈来到他家带小孩。此时,王志勇的语速开始变慢,讲几个字就要停顿一下:“去年,我妈妈被查出患了肺部肿瘤,但她并没有马上把这件事告诉我,直到半年后要回老家复查时,她才说。”
“当时我就急坏了,我问她怎么不早点告诉我。”王志勇皱起眉头。
“我看你天天工作那么忙,经常在外面跑案子,实在不忍心告诉你。”妈妈回答。
于是,王志勇开始带着妈妈求医问药做手术,因为发现得及时,术后效果很好。
在带妈妈去看病的地铁上,妈妈一直紧紧攥着王志勇的手,生怕走丢了。此时,父母正在老去的样子在王志勇心中渗透得深彻。“当我有了女儿后,就觉得女儿是我的一切,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每个人都是我们父母的一切。所以,我特别能够理解失独父母的痛苦。”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海淀法院综合审判庭的案件涉及全国各地,有这些案件的地方,也都有王志勇的脚印。十多年间,王志勇磨破了好几双皮鞋,他不仅走到了群众身边,更走进了群众心间。王志勇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这种感同身受,总能为他的脚步指引方向。
2020年冬天,王志勇来到位于陕西汉中村子的当事人家中。村子很美,但当事人的家破旧简陋,甚至没有暖气,与美丽的村子显得格格不入。
当事人老杨早年与妻子离了婚,一人把独生女抚养长大。女儿很优秀,考入了重点大学,还当了团支书,但在西藏支教的过程中突发脑部疾病,后经北京的医院救治,还是没能挽留住这个年轻的生命。
老杨曾长期信访,但据他说只得到了学校给的总共一万多元补偿和师生捐款;他多次状告医院,却连申请鉴定的钱都没有。老杨女儿的遗体停放了近两年,老杨一直不忍心火化,每周都去看,他说:“总盼着女儿说不定还能活过来……”听到这句话,王志勇心头一紧,老杨的痛也痛到了王志勇的心里。
老杨因此失去了工作,靠着亲戚接济与83岁拄着双拐的母亲相依为命,独生女儿是他唯一的希望,但现在只剩无尽的痛苦。
晚上从老杨家出来,王志勇的手脚冻僵了,心里更是一直隐隐作痛。“如果没有到他家里,没有走进他的生活,那么他的悲苦可能就只是案卷上的几张纸,可能就只是一段我们都听不太懂的方言,可能就只是眼前这个穿得又脏又旧、连头发胡子也不整理的落魄的中年男人。只有走进他的生活,才能感同身受,才能理解他已经痛到绝望的感受。”王志勇说。
老杨证据不足,王志勇分析,老杨胜诉的几率不大,于是劝他撤了诉,并决定为他申请司法救助。老人很感动,王志勇一行人离开的时候,老人坚持要送他们,直到把他们送到村口。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王志勇就是这样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坚定。群众感激的眼神、朴实真诚的话语,也是他前行的强大动力。
一位四川老人的女儿到北京打工,却不幸被人杀害,行凶者被判刑,有关责任人被判赔偿老人一家一百二十余万,但只执行到一千余元。于是老人开始了上访之路。王志勇拿到这个案件,初步判断老人的情况符合司法救助的标准,决定到老人家中走访。
当时,北京到万源只有一趟绿皮火车,王志勇坐了20个小时的火车到达万源时,万源正下着大雨,王志勇又和当地法院借了车,开了4个多小时到达老人位于山村的家里,实际了解老人的困难程度后,王志勇返回了县城。王志勇总是能够将心比心:“我们到大山里走访一次就付出了很多汗水,那老百姓花费金钱、不远万里焦灼地来回奔走,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第二天,王志勇准备离开的时候,在火车站进站口看到了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王志勇当时并不知道老人要做什么,于是本能地打开了手机的录像,留下了这段视频。
原来,老人是来为他送行的,老人并不知道他坐哪班火车,他不敢想老人在这已经等了多久。老人说:“我就是想再看你们一眼。”王志勇非常感动,他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个法官应该做的事,没想到群众竟给他这般情深义重的回馈。
老人最终也没记得王志勇的名字,但口中却说着这位法官是一名党员。此时,王志勇也有了很多感慨:“刚开始工作时,每日埋头在堆积如山的卷宗里,虽然专业日渐精深,但也觉得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似乎离自己很遥远。”
而当这如电影般的情节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党员”的含义在王志勇心中愈加鲜明:自己的一言一行并非只代表自己,更代表了法院的形象、国家的形象、党的形象;老人感激的其实也并非个人,而是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
信访工作面对的经常是多年难以化解的旧案,而王志勇正通过自己的奋斗将这些矛盾消弭,并送去温暖与力量。在与王志勇的交流中,记者感受到了他非常稳定强大的内心。
内心强大,奋斗之路上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会害怕。
(文章转自最高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