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旸:勤学苦练,执行不怠
2024-03-14 17:1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海淀法院第二届审判业务专家

执行局团队长 张旸

获奖感言

在年底结案攻坚之际,能获得此项荣誉,我深受鼓舞的同时,也鞭策我以更高标准继续努力。我要感谢各位领导、师长和同事的传道受业、帮助包容。今后,我将继续传承执行铁血精神,为解决执行难而奋斗。我坚信,在上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院党组班子的带领下,海法人定能不负众望,再创辉煌。

采访人:朱启凡

请简要介绍一下您在海淀法院的经历?

与海淀法院结缘于学业实习,实习期间深受“为人民不计功利,想事业甘于奉献”的海法精神所感染,更为“精钻审判业务,用匠心守初心“的海法人所吸引,这段实习经历让我在毕业时坚定地选择加入这个令我向往的集体。2005年6月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先是在民一庭工作了三年。2008年进入执行庭,同年8月任助理审判员开始独立办案,2014年担任审判员开始办理执行裁决案件。在我院执行机制改革后,于2018年至2019年期间担任速执团队的团队长,办理执行实施案件。目前,回归执行裁决办案工作。

您从事过执行实施工作,现从事执行裁决工作,对于执行工作有全面的了解和丰富的经验,您认为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执行法官?

一要有坚定的信念。执行工作风险大,工作场合复杂,面对诱惑多。没有坚定的信念和精神内核,难以在高压力、高强度的执行工作中坚持下去。固执的性格放在执行法官身上绝非贬义,只有守得住初心,才能在长期的执行工作中把握住自己的方向。

二要对执行法规有系统掌握和全面理解。当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统一的强制执行法典,执行规定多散见于民诉法的各个角落。这就要求执行法官通过系统逻辑上来理解和判断适用规定,同时还应考虑该规定的适用是不是更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总的来说应通过两个维度去看法律规定,一是历史性眼光,疑难复杂执行案件的办理时间跨度大,我们要有系统思维,不仅要理解现有规定,还要了解该规定的渊源、产生的社会背景、历史沿革,同时把握内在的法律精神,所侧重保护的利益等,然后从法律系统逻辑理解上来判断适用规定。二是大局性眼光,就是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和最高法院院长张军能动司法的要求,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衡量案件的处理方向。

三要有持续学习的习惯和不断完善知识体系的自我要求。执行涉及面广,难以预见到自己将会面临什么问题,很多情形下只能“现学现卖”,因此持续学习的能力特别重要。执行工作实践性强,受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影响较大。所以说执行法官是一个杂家,不但要熟知执行程序性规定,还要了解各领域的新规定,比如证券、私募基金领域的行政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又如评估鉴定等行业协会的准则,再如公证程序的规定等等,都要有所涉猎,这种基本的了解会给你案件的处理提供思路。

四要多向社会学习。执行工作不是纯理论性工作,首先是要和人打交道,对于执行法官来说,面对的当事人千差万别,应适用不同类型的交往模式。交往能力虽不是解决案件的核心,但往往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作为法官,既要不卑不亢,坚守自己的标准,更要淡化自己的好恶。

五要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执行是兑现判决的时刻,也是利益最集中的时刻。当事人此时往往是孤注一掷,倾尽全力去对抗。执行法官这时一定要保持克制冷静、文明严谨,尽可能地避免陷入当事人的节奏和预设路线。此外,打铁还得自身硬,办案过程中遇到了负面情绪,应及时化解。

提升执行工作水平的道路永无止境,合格的执行法官既是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我们只能通过不断的努力向这个目标进发。

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执行裁决案件,您是如何办理的?

执行异议案件与一般的民事纠纷不同之处在于很多时候处理的不是双方的纠纷,往往为了一个标的出现三方,甚至多方的权利主张。记得有一个案件中,针对一批价值亿元的库存酒品出现了多方当事人争夺,涉及多种融资模式,单审查哪一方的主张和证据好像都成立,法律观点和现实冲突的矛盾凸显。最终,还是回归事实调查本身,我多次往返现场调查数万箱实物细节,对照数百份文件反复甄别,建立实物与文件、资金等事实的关联性,进而排除掉虚假权力主张,最终做出了裁判。

从法官的角度来说,您希望您的法官助理具备什么素质?

法官助理工作是职业生涯的开端、是一段美好的经历,在这段时光中你拥有试错的机会,可以充分锻炼自己的能力,可以说助理工作过的越痛苦,往后做法官的工作就会越轻松。我认为法官助理一定要具备“三个心”

一是具备责任心。这主要体现在沟通上,法官与助理是一个团队,是相互配合的工作关系,共同对案件负责,因而助理必须及时、全面、有效地向法官传递信息,帮助法官做出正确的判断。倘若缺乏沟通,便难以形成合力,甚至会导致失误。

二是具备细致耐心。法官助理从事事务性工作比较多,确实是较费心力,但成败常在于细节之中。以送达工作为例,送达违规便是程序性瑕疵最大的硬伤,所以常说看法官助理工作成熟与否的明显标志,就是看他怎么对待送达工作。

三是具备事业心。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助理是阶段性工作,这期间应对自己的未来要有明确的规划,这既可以表现为追求早日成为法官,成为业务专家而不断努力;还可以表现为,在工作中精研实务和历练经验,为将来构建更完善的法律职业共同体而贡献一份力量。

不犯错难以获得真正深刻的经验,每一个资深法官都是从错误中走出来的。在担任助理期间一定要敢于试错、及时纠错、勤于思错,才能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您所撰写的裁定书曾在北京法院优秀裁判文书百佳奖评选中获奖,如何写出一份优秀的裁判文书?

首先要细研深耕优秀文书。文书写作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海淀法院每年金玫奖所评选的优秀文书给予我们宝贵的学习资源,将优秀文书学通、学透要从研究文书的整体思路开始,思路流畅、逻辑清晰是优秀文书的共有特征,优秀的裁判文书不仅能给读者以舒畅的阅读感受,也能引导读者顺着作者思路去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更有助于理解资深法官是如何认识问题、分解问题和处理问题的。

其次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文书写作也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由于个人经历的单一性,写作过程中极易被自身思维所禁锢。为避免落入思维定视的窠臼,要及时与同事们交流探讨,集思广益。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学识不同、观点不同,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也千差万别。通过交流能获得更多启发和建议,博采同事观点再做甄选的过程,亦为不断优化裁判思路的过程。

最后要持续优化精益求精。文书写作还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有一个习惯,在文书完成初稿“静置“两天后,我会再反过头来以旁观者的眼光重新审视它。看看行文逻辑是否通顺,是否有论证不足之处,此时再加以修改,这样就会把这个书写的越来越完善。

您曾在中国执行论坛上多次获奖,在您看来审判工作与学术研究之间是什么关系?在这方面有哪些心得和经验?

我认为审判工作和学术研究既有明显不同,也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审判工作与学术研究存在明显不同,是两种不同思维的折射。学术研究往往是把某一具体的问题不断延伸,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而办案则恰恰相反,我们要把当事人呈现的各种证据、矛盾进行归纳总结,简化为争议焦点,也就是由繁到简的过程。这实际上是归纳性和演绎性两种不同思维的体现。

其次,两者又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学术研究有助于为案件审理找到“最优解”。在办案过程中,因个体学识的有限性,有些案件在归纳完核心后会发现按照现有法律知识、思维,缺乏参照,这时候我们就要发挥调研思维,去由点延伸到面,从历史沿革、比较研究、社会需求等各个角度,全方位探索问题背后的因素,看看能否找到最优解。简而言之,当审理遇到瓶颈时,就要利用好调研这一手段回馈审判工作,对问题研究得越深、越广,最终结论的合理性就越强,裁判结果就越能站得住脚。

另一方面,审判工作是学术研究的开端。学术调研应以问题为导向,脱离实际问题谈调研是没有意义的,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正是在审判工作中发现的,我们成长于海淀法院这片“沃土”,正是这些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给予我们成长的“养分”,这些棘手的案件为我们构筑了成长的“阶梯”,只有始终保持发现问题的敏感度,学术调研才能更有现实价值和意义,我们才能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

作为审判业务专家,您对院里年轻人有哪些寄语?

看见执行部门近年来注入了这么多新鲜血液,我感到特别欣慰,特别是为切实解决执行难,我们院在人员配备上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倾斜,一大批朝气蓬勃、有学识、有热情的年轻人加入了执行工作队伍。有了你们这些储备力量,相信执行工作的明天肯定更加美好。

但这一天一定不是等来的,而是一代又一代海法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开拓进取打拼出来的。期望年轻人在工作中大胆探索,不要畏惧犯错。我相信在你们这些年轻人中将会涌现出更多业务专家,超越海法前辈,引领海淀法院到达新高度,擘画属于你们的海法新蓝图!


作者:

海淀区人民法院官方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