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文化馆创新发展工作专家指导会召开
2023-12-13 10:0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12月11日,石景山区文化馆组织召开创新发展工作专家指导会,邀请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文化馆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总工程师、中国文化馆协会秘书长赵保颖,为石景山区文化馆高标准探索文化馆创新发展“石景山模式”建言献策。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唐铭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出席会议,石景山区文化馆、图书馆、区非遗中心相关负责同志,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文化馆》编辑部代表等,共计30人参加会议。

会议由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公共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文化馆》编辑部副主任靳松主持。石景山区文化馆馆长甘楠介绍了石景山区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及“全民美艺生活圈”文化品牌建设情况。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唐铭总结了近年来石景山区响应北京市加快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工作推进情况以及对“全民美艺生活圈”建设的探索,并针对如何推动融合创新发展、如何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如何结合“七有”“五性”需求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如何升级“全民美艺生活圈”品牌以提升全区文化艺术建设四个问题,请专家答疑解惑。两位专家就文化馆总分馆制创新发展路径及如何深入建设“全民美艺生活圈”两大议题给出指导建议。

赵保颖总工程师表示,石景山区文化馆基于总分馆体系不断探索,做法既扎实又有创新,总分馆制建设经验突出。接下来石景山区文化馆可以从4个方面持续探索创新路径:一是要在现有成功经验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石景山区文化馆“全域、全时、全龄”服务理念,系统、准确地诠释了文化馆要成为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这一理念。下一步应当在总分馆测评体系建设、优惠收费服务机制建设等方面着重发力,打造更多走在全国前沿的“创新模式”。二是要努力解决供需对接精准化的问题。可以借鉴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机制的做法,从政府资源端和基层需求端“两端”发力,通过配送机制建设“打通”服务数量、服务内容、服务品质和层级配送通道,实现经费与采购资源的整合以及与基层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三是提升基层空间的服务品质。基层空间建设普遍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服务效能亟待提升。可通过设置常态化服务岗位、采取常态化运营手段以及推进嵌入式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等方式扩大服务项目的覆盖范围,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通过整合艺培机构资源扩大师资队伍来源,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四是探索“沉浸式”文化馆空间建设。如打造符合文化馆调性的、互动式体验较强的文化空间,加强沉浸式剧本创作,文化馆老师可作为创新服务主理人开展沉浸式服务等。

李国新教授认为,石景山区文化馆常态化工作已经做得很好,可以尝试聚焦创新性,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石景山区可以从3个方面实现总分馆制建设和“全民美艺生活圈”两个创新点的突破。一是推动“资源上移”,打造垂直型资源下沉体系。将“人、财、物”等资源统一集中到总馆,通过总馆调度、统筹、组织安排,实现资源“自上而下、由总向分”有效下沉。二是从推进全民艺术普及的顶层设计出发,建设“艺术之区”。“全民美艺生活圈”体系建设总方向抓的很有新意,“艺术夜校”是中国城市文化馆转型发展的突破点。在此基础上,石景山区可以从推进全民艺术普及的顶层设计角度出发,面向全龄人群,拓展“全民美艺生活圈”建设,通过打造国字号院团产品引进计划、“美艺生活+”创新计划等,从全区层面擘画“艺术之区”发展蓝图。三是要加强社会化运营,探索优惠收费服务。对现有空间进行创意性改造,提升空间品质,扩大服务半径。探索优惠收费服务,在保障常态化服务外,提供延时、错时开放服务是一项创新举措。针对不同时段、不同人群进行服务细分设计,如早晨可开展面向老年人健身锻炼的服务,午间可开展面向写字楼白领的“流动配送”服务,下午可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双减”服务;晚上可开展面向上班族的“夜校”服务。发挥社会机构的创新性、专业性、能动性,打造“全时”优质文化服务,通过“社会化运营+优惠收费服务”运行组合带来有益循环和创新突破。

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唐铭对于专家的建议表示了充分肯定。她表示,石景山区正在尝试更多平台化、标准化的空间内容建设方案,比如“沉浸式”服务,与更多艺培机构、酒店、企业等进行合作,构建群众身边的“艺术空间”。接下来将加强顶层设计,着手研究“艺术之区”建设,有所统筹再分步实施,做好品牌提炼和经验总结工作,真正发挥石景山区在全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石景山区打造“全民美艺生活圈”文化品牌

立足新形势下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社会职能,石景山区文化馆广泛整合社会艺术资源,以总分馆制构建的“文化馆群”为抓手,以“全域、全时、全龄”的“三全”覆盖理念,打造“全民美艺生活圈”文化品牌,推动系列高品质文化活动由区文化馆主阵地向“一主(区文化馆)一辅(分馆)多空间(特色文化空间、艺术广场、美艺空间、艺术街角等)”多阵地联动扩展,从设施建设、品牌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影响力打造五大方面构建“全民美艺生活圈”,打造京西文化聚集地、互动活力场,实现文化馆成为市民终身美育学校的目标。

设施建设方面,打造“时光里”空间品牌体系。将总馆、分馆、服务点以及社会力量合建分馆纳入“时光里”空间体系,2024年着力发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持续打造“时光里”美艺空间。结合全区文旅融合战略,策划推出“时光里CityWalk”精品文旅路线,让市民充分体验独具石景山特色的文化浪漫“走读”。在石景山文E平台以及小红书、美团、大众点评等社交平台打造“时光里”线上文化空间。

品牌建设方面,“量”“质”并重打造文化活动品牌体系。石景山区文化馆以“收获知识、感知艺术、遇见美好”为目标,推进阵地培训品牌化建设,2023年开展高质量阵地培训超过1200课时,总参与人数超过3万人次,极大提升了全民艺术普及率。同时着力打造“青悦时光”“艺术夜校”等品牌服务项目。

“青悦时光”是石景山区文化馆回应青年群体对文化融合和文化交流的需求,量身打造的品牌项目,为青年人搭建具有新潮、互动、公益特色的交友、破圈、体验与感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2023年“青悦时光”围绕“琴棋书画诗酒花,歌舞茶乐秀年华”的现代演绎,推出10个系列50场青年沙龙特色活动。本月底“青悦时光”将走进首钢园,开展新年主题快闪表演活动。

“艺术夜校”是石景山区文化馆主打错时、延时及夜间开放的阵地服务品牌项目,以“‘美艺生活+’创新计划——做生活的艺术家”为核心理念,针对爱好文化艺术的上班族、学生党等群体,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文化课程。目前,“艺术夜校”设置了艺术普及、生活美学、传统文化等教学内容,推出“舞韵时光”中国舞培训、“唤醒四季多巴胺”形体瑜伽、“筝乐萦绕石景山”古筝演奏、“一画一世界”创意美术、“书法之美”书法课堂、“盘盘相扣 四季如意”非遗盘扣制作、“以美交友”形象美学沙龙、古彩戏法与西方魔术启蒙课等近十门课程,每周二、三晚19:00开课,场场爆满,反响热烈。12月7日,石景山区文化馆“艺术夜校”登上央视新闻直播,凭实力“出圈”。2024年1月起,“艺术夜校”将增设周六、日时段的课程,通过需求调研设计更加丰富多元、高品质的课程体系,并尝试采取低收费方式提供更高品质的文艺项目,吸引更多上班族和年轻人走进文化馆,推动“来文化馆上夜校”成为石景山地区的文化新潮流和新风向。

队伍建设方面,“专业+志愿”双轮驱动形成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体系。专业力量方面,充分利用文化馆现有师资,积极联动北京、国内知名艺术院校、院团等师资队伍,构建高质量全民艺术普及师资库。推动群众文化指导员相关标准建设,注重对文化指导工作人员的能力评价与培养。志愿服务方面,推出“美好生活主理人”计划,引导文化志愿者发挥专业优势及文化特长,开展活动策划、提供服务产品,带动身边的人一起自创及共创活动,丰富特色化、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以空间为舞台,让市民做主角,通过“专业+志愿”联奏,拉好“全民美艺生活圈”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机制建设方面,推动建立“全民美艺生活圈”标准体系。针对“时光里”空间体系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将总馆、分馆、服务点和新空间的设施建设、品牌活动、文化队伍、群众满意度等纳入考核体系,每年针对“全民美艺生活圈”各设施空间的服务效能进行系统评价,及时总结特色亮点,推动供需精准对接,形成公共文化正向、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影响力打造方面,全媒体矩阵精准宣推扩大品牌传播力与影响力。建立全媒体传播矩阵,覆盖国家级媒体、行业媒体、市级主要媒体、区级融媒体中心等各级各类媒体资源。以“预告+展示”两种形式引领宣推,形成持续的品牌传播影响力。全年高频次、高密度宣推,做到周周动态不断,不限制数量、不限制平台、不限制发布者,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宣传,赢得“广”声量和“好”口碑。


作者:

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