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羽的故乡情结:“我是山东土里长出的庄稼”
2022-06-22 11:2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著名词作家乔羽,6月19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他的作品家喻户晓,为几代人所传唱,代表作有《我的祖国》《难忘今宵》《让我们荡起双桨》《大风车》等。

乔羽,1927年11月16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词作家、剧作家。尽管少年离家,对家乡的情怀却伴他走过了年年岁岁,乔羽在2008年曾获评“新时期山东形象大使”,他也曾在多个场合抒发了对家乡的眷恋和赞美,看不厌的是家乡景,说不完的是家乡情。乔羽老先生的经典之作却如不息的运河之水,奔涌在岁月的长河里。他对故乡的这份质朴的眷恋更是萦绕在字里行间,为后人留下久远的记忆。

出生于济宁书香门第,后改名“乔羽”参加革命

在成为“乔老爷”之前,乔羽原名乔庆宝。1927年在山东济宁城出生后,父母就给他起了这个名字。

“乔羽”是1946年参加革命前自己改的。“中国古代的关羽、项羽人都不错,还有写《茶经》的陆羽,现在又有个乔羽。”

改名后,乔羽告别家乡,跟着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进入了晋冀鲁豫解放区。

曾获评“新时期山东形象大使”

他曾多次来济南,支持济南的文艺发展。他还曾经为济南的剪纸艺术家、中国艺术剪纸协会会长卢雪创作了《卢雪之歌》。卢雪曾回忆与乔羽的缘分时说,2001年她找到乔老,希望能为剪纸艺术写一首歌,当时的乔老对她的剪纸并不了解,就让卢雪当着他的面儿剪给他看,一连看了七八个小时。随着接触的增多,乔老逐渐了解了卢雪的成长经历,也被她那种敬业的精神、专业协调的剪法以及精美的艺术作品所折服。2003年,乔老亲自陪同卢雪去丹麦参加了剪纸艺术《安徒生童话》的收藏仪式,深受触动。从丹麦回北京的途中,他写下了《卢雪之歌》。2008年,乔羽曾获评“新时期山东形象大使”。

“山东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地方,我的文化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乔羽看来,山东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地方,齐鲁文化、孔孟之乡非常有影响,孔子、孟子都是从家乡里走出来的真正的名人,“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文化就从这里起来的。”

乔羽告诉记者:“我小的时候,一识字就是开始念的书就是孔孟的书,这些对我来说都很熟悉,我的文化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生前回忆家乡: “我的家乡很好看”

在乔羽老先生的生前采访视频中,他说到“我家乡的运河很漂亮,我觉得我的家乡很好看。”

在被问到是不是家乡名人的时候,乔羽老先生谦虚地说“我不算名人,孔子、孟子这是大名人,那是我们家乡出的真正的名人。”

曾回家乡济宁参加“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表示难忘运河文化

2009年5月30日,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前夕,著名词作者乔羽先生返回家乡济宁,参加2009年中国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日”特别节目录制,担当访谈嘉宾,在济宁人民公园畅谈运河文化、济宁的民风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示难忘家乡运河文化。

对家乡深情的表白:“我是山东土里长出的庄稼”

乔羽先生离开山东比较早,但是仍然乡音未改。乔羽先生曾说:“我虽然离开比较早,十几岁的时候就离开山东了。但是山东是我的根,我的最根本的东西。它还种下了‘基因’在我的心底。别看我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年,但还是一个地道的山东人。生活情趣、吃饭和生活习惯还是山东的。我在这里出生,我是这土里长出来的庄稼。”这是乔羽对家乡深情的表白。

济宁同乡后辈忆乔羽:对家乡的深情使他写出了“一条大河波浪宽”

“记得是1995年或者1996年,我们在他老家附近的吕家大院拜访了他,谈了很多。”纪广洋回忆,“老人家为人很好,很平易近人。当时正好来了他的两个发小——已经是老太太了,还喊他‘庆宝’、‘庆宝’的。我们才知道,乔羽先生的原名就是‘乔庆宝’。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到部队上去了,但到了晚年,跟老家这些人仍然很亲近。”

聊起文学创作,纪广洋印象最深的是乔羽提到的一个心得,“有时候,‘大部头’(指长篇)显得厚重,但是越短的它越不好写,例如歌词,你要想把意思表达明白,就得酝酿好了,得写得凝练。”乔羽的歌词代表作之一、经典影片《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他还不到30岁,也没有见过长江。纪广洋说,其实乔羽的老家就在京杭大运河边,他对家乡有很深的感情,“没有这一点的话,可能也写不出来‘一条大河波浪宽’……”

曾为大众日报社社歌作词

1939年,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夏蔚镇云头峪村,4000份大众日报创刊号在一间农家小屋里印刷完毕,由交通员装进草筐,挑着扁担送到根据地各处。时至今日,“从枪林弹雨中来”的大众日报从未间断、停刊,成为全国连续出版历史最长的党报。

“我们从枪林弹雨中来,告别了一个旧的世界;我们高举着真理的火炬,呼唤一个光明的未来……”大众日报社社歌,也是由乔羽作词。这激昂庄重的旋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大众报人,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

为祝贺齐鲁晚报创刊三十周年题词

2017年9月,因为“齐鲁好家风”相关策划,齐鲁晚报记者曾赴京对乔羽先生进行当面采访。当时先生已经年近九旬,但依然思维敏捷,口齿清晰。其间他亲切地握着记者的手,回忆着自己的创作经历,不时地轻轻哼唱几句自己的作品。让人不自觉地沉入他对故乡深沉的热爱之中。后来,为了祝贺齐鲁晚报创刊三十周年,报社联系到乔羽先生,请他题词。此时因为年龄问题,乔羽先生已经基本不太参与此类的对外交流活动,但听说是家乡媒体邀约,他依然欣然命笔,为齐鲁晚报写下了“扎根齐鲁大地,浓浓家国情怀,三十年风雨,三十年歌”的题词。字里行间,充满了殷切的关心和祝福。

乔羽为百年山大写歌,对青年这样寄语

2000年,乔羽应邀为山大百年校庆创作歌曲,歌中有了这样词句:同学少年,青春结伴,知识无涯,生命无限……

乔羽先生说道,写一首校歌非常难,写校歌就是要告诉人们什么是大学,什么是我们的山东大学。乔羽在歌词中以大海、高山作为象征,“我们向往大海,只有大海能纳百川;我们景仰高山,登高望远才知地阔天宽……”

《山大之歌》因歌词通俗易懂,广为学生传唱。有校友表示,《山大之歌》热血有激情,欢快又积极,一个奋力进取、热血向上的山东大学仿佛出现在眼前。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单青 孟焕然 整理报道)


作者:

大众日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