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齐长城是“中国长城之父”,是中国长城文化的源头,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宏大的文物古迹之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山东高质量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让齐长城文化被看见、被记住、被传承。即日起,文物志特别推出“长城寻源”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齐长城济南段
齐长城是比秦长城还要早470多年的古老长城,是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故事起源地,是中国长城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作“中国长城之父”。
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长城,西起黄河,东至黄海,东西蜿蜒千余里,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建筑宏伟,规模壮观。1987年,齐长城作为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两千多年来,齐长城将黄河、泰山、大海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文化纽带,留下大量历史古迹和非遗文化。
从济南市区出发,向西南方向驱车行驶50多公里,来到济南长清区孝里街道广里村东北,只见一个长600多米、宽近30米、高近4米的巨大土堆,赫然矗立在一片田野之中,“齐长城起点”的石碑立在旁边,这便是齐长城的源头。
从广里村起源,齐长城一路向东蜿蜒,经济南、泰安、淄博、潍坊、临沂、日照、青岛7市共17个县(市、区),直至青岛西海岸新区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全长641.32公里,史称“千里齐长城”。其中,218公里在济南市境内,约占总长度的1/3。
长清段既是整个齐长城的起始段,也是最早的建筑段落,因其处于古济水与山地之间开阔地,是齐国重兵防御重镇。《左传·襄公十八年》载:“冬十月,会于鲁济,寻湨梁之言,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说明在公元前555年之前这段长城就已建成。
古代为车兵作战,因长清与泰山交界,泰山以东的山区难以行进,古济水东岸是一条南北狭长的平原地带,是齐国容易受到进攻之地。齐国在此修建齐长城,在广里这个必经之地上“堑防门”抵御外敌,有其深远考虑。
齐长城盘卧于重峦叠嶂之间,其建筑特点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随地形及地貌的变化而变化,建筑结构以土、石及土石混筑为主,山上多为片石干垒,平原多以泥土夯筑,墙体分为土墙、石墙和山险等类型。
沿着长清段向东到达济南市莱芜区,这里曾发生过著名的长勺之战、艾陵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莱芜区境内的齐长城共跨越200余座山头、35个村庄,全长64.16公里,主要有关隘、城墙、烽火台等三部分组成,自西而东有锦阳关、黄石关、青石关3个大关,天门关、胡家庄关等13个小关。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是锦阳关和青石关。
锦阳关是齐长城三大著名关隘之一,位于莱芜区娘娘庙村与章丘区三槐树村交界处,因地处锦屏山之阳而得名。作为古代齐鲁两国往来的交通要道,锦阳关还是军事要塞,因此在周围险峻山峰上修筑了城堡、烽燧,居高临下,扼其咽喉。
锦阳关原有城楼式建筑,下为拱门。1939年,日寇进犯泰山区抗日根据地,因遭我八路军顽强阻击,便将关楼炸毁,现在的关楼建于2005年。锦阳关西长城岭段长约756米,沿锦屏山蜿蜒而建。这里城墙最高处有6米,最宽处有5米,上有雉墙,后为站墙,垛口、瞭望孔都较完整。
在莱芜区和庄镇青石关村,齐长城青石关遗址仍然矗立在村北。青石关是齐都临淄的南大门,地势险要,自古有“直淄之门,当南之冲,为出兵要路”之称,素有“齐鲁第一关”之盛名。
据史料记载,青石关关城方圆百米,有南、北、西三座城门,均为石拱门,洞顶建有楼阁。如今,只有北门洞保存基本完整,但上层建筑已消失不见,南门、西门只有依稀的遗址尚存。北门洞用长条石发碹,高4米,宽2.56米,进深8.7米。北门洞顶原建有重檐的玄帝阁,阁基东西长10.5米,尚存柱石。南、西门顶建着雉堞和重檐的门楼。南门外上方镶嵌着“青石关”3个阴刻楷书大字石匾,现石匾垒在关门东侧南屋的西山墙上,保存完整。南、北门之间为通衢。路两侧原建着店铺,其中有清朝名将僧格林沁经此到博山镇压起义军的住所,该店铺有大门1间,北屋3间,西屋2间,均为石墙瓦屋,建筑古朴。
青石关不仅是齐长城上的著名关隘,还是闻名遐迩的齐鲁古道。古道长3公里,宽28米,古称“瓮口道”,现称“关沟”。这里是军事要塞,又是交通中枢,故设重关镇守。唐代时,这里行人渐多,人烟日厚,逐渐形成村落,村以关名,名青石关村。
青石关以其特有的军事、地理、商旅、建筑等方面的魅力,曾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到此观瞻。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他30多岁离乡出青石关南去时,就曾留下诗篇《青石关》:“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度。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巍峨壮观的齐长城,每一关、每一墙都在诉说着动人的故事,散发出独有的文化魅力。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依盟 通讯员 郭 静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