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济南国际双年展”如期而至。自1月7日起,在山东美术馆、济南市美术馆两大主展区同步开馆开展。与2020年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相比,此次展览形式和展览作品都更加新颖,除了传统的架上绘画,还增加了装置、影像、高科技作品的比例,对于老百姓来说,可看性、互动性更强。
本次展览汇聚了来自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221名艺术家的272件当代艺术精品,分为六大版块,分别为“当代与传统”“人与自然”“地域与世界”“现实与虚拟”“科技与艺术”以及结合济南市“东亚文化之都”特别策划的“异彩与同源”版块。
其中,位于槐荫区的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承担了“科技与艺术”“异彩与同源”两大版块,共邀请40位中国艺术家和23位国际艺术家创作的70余件(套)作品做整体呈现。
在“科技与艺术”板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有一件名为《金声玉振》的作品,它是利用三维虚拟仿真CAVE显示平台的呈现,借助专属眼镜,先进的科技和古老的文化结合打造的沉浸式体验场景。戴上眼镜,便可以穿越时空回到春秋时期,听孔子在杏坛讲学,学习和感悟儒家文化。
在《金声玉振》旁边,由艺术家陈抱阳将增强现实、微距倍投和3D打印技术相结合创作了装置艺术作品《未被证伪》,以惊人的想象力大胆地将中国远古神话中的《河洛图》与当代太空科技融合于一体,为人类科技树的进化发展赋予了一丝神秘色彩,也令当代艺术更加多元化。
参展观众使用IPad或IPhone手机,扫码墙上的二维码,即可在手中的面板屏幕上看到装置中的影像超脱束缚飞出大屏幕之外,向自己扑面而来,达到极致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观众还可以走进“画”中与现实和虚拟的作品一起合影,感受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借以探索艺术与媒介、虚拟与真实之间的边界。
此外,在一楼展厅最西侧,由山东省青年艺术家团队创作的大型互动体验装置艺术《飞越黄河》作品同样“吸睛”。作品通过4米*10米超大的曲面屏1:1复刻了真机模拟驾驶舱,通过科技赋能艺术,拉近观者与黄河的距离。观者不仅能够沉浸式地体验驾驶和操作模拟飞行器,还能通过卫星技术实时观看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作品《鹊华十二时》则是将赵孟描绘济南秋日景色的《鹊华秋色图》,打造成了动态的“鹊华十二时”,通过数字活态画作、融合多种手法,让观众的视角从二维画作进入三维立体感官世界。“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夜半、鸡鸣、日出、日中等时间的推移,巨幅画面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动态元素,可以让观众沉浸式感受老济南的魅力。我们所在的这个版块是着力凸显科技为艺术创造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创新性改变,展出的多个以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的高科技作品都非常值得打卡。”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为祝贺济南市当选“东亚文化之都”,此次展览专门围绕东亚文化的历史流变与当代价值,精心策划设置的“异彩与同源”中日韩当代艺术专题展览版块也在济南市美术馆展出,板块通过展出各类参展作品57件,积极搭建东亚文化圈交流、互鉴新平台。
据了解,本届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4月2日,同时,本届展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设在线学术讲堂、直播导览等活动,为观众提供更加多元便利的服务。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健 通讯员 王璐敏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