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教授看枣庄非遗:竹木玩具响当当
2023-07-08 12:4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为深入了解枣庄非遗项目现状,大众日报枣庄站邀请山东大学文学院刘娟教授一行赴枣庄各区(市)进行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手工业项目调查。为展示枣庄非遗之美,特策划“跟着教授看枣庄非遗”融媒系列报道,聚焦枣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竹木玩具是民间手艺人用竹子和木材制作出的儿童玩具,通常有竹笛、竹箫、竹喇叭之类,也有刀、剑、斧、槌等十八般兵器。竹木玩具最具特色的是“小燕车”,过去也叫“王八打鼓”。

滕州市张汪镇南陶庄村是制作竹木玩具的专业村,有300余年的历史。南陶庄的竹木玩具具有造型简洁、形象生动、彩绘鲜艳、价格低廉等特点。南陶庄竹木玩具多数是秋后农闲季节家庭小作坊制作,春节后至麦收前集中销售,主要是赶庙会、春秋季物资交流大会和县城大集。近些年销售到全国各地,南到杭州、九江,西到西宁,北到哈尔滨,东到东海边。

南陶庄村目前制作竹木玩具的主要传承人有高福志和吕传华两位老人,他们都已经70多岁了。他们借鉴外地经验,技艺融会贯通,用泡桐木制作的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更是独树一帜。

用泡桐木制作的“燕车”,备受儿童喜爱。“燕车”上架着一只纸做的燕子,“燕子”的双翅各用一段铁丝连在两个木轮上;车的前头安着圆鼓,鼓后面木柱上绑着打鼓棒;车轴上安着三角形木块,打鼓棒一头连着三角形木块,一头压在鼓上。当人用长竹杆推“燕车”前行时,车轮带动“燕子”双翅扇动,三角形木块带动鼓棒敲打小鼓“呱呱”地响个不停,如同“燕声”一般。

用泡桐木制作的关公青龙偃月刀、武松月牙铲、鲁智深禅杖、张飞丈八长矛、程咬金双楞锤等尤为气派,民族味十分浓烈。据了解,这些玩艺别看土气,工艺可不简单,要经过二三十道工序,目前“十八般兵器”已成为竹木玩具的重要内容。

南陶庄村建村较晚,相传先人是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在清乾隆年间,张汪镇南陶庄村民高余友的祖父,从艾湖学来制作喇叭、竹笛子的手艺。后又逐渐发展,使品种多样化。2000年以前是竹木玩具发展的鼎盛时期,全村家家户户都做竹木玩具。拿到集市、庙会等热闹的地方销售,以补贴家用,在没有电游、电视、各类塑料电动玩具的日子里,这些来源于民间带着乡土气息的木制玩具组成孩子们最幸福的童年生活和儿时记忆。(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环泽 孟令洋 报道)


作者:

大众日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