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14时,环海路的海源公园路段就开始堵车,公园里的人不约而同地奔向东侧海边——合庆码头。为了抢购海鲜,人们需要在此等待一两个小时。同样翘首等待的还有身着水裤雨靴的摊贩们,他们面前的筐子还是空的。
“昨天下午3点多,渔船就回来了,今天估计也差不多。”挤在人群中的市民陈力说,“昨天买了不少新鲜货,光虾爬子就20斤,一家五口人一顿就吃完了,今天再来买点。”65岁的陈力就住在附近,到合庆码头买海鲜就跟逛超市一样平常,他对码头的海鲜行情也非常了解。“开海头几天的海鲜肯定最贵,价格也随时变。比如说虾爬子,刚上岸时,有人卖30块钱一斤,有人卖25块钱一斤,过一两个钟头,等大量海鲜上岸了,又都卖20块钱一斤。”陈力说,抢购海鲜的人蜂拥而至,让人连还价的机会都没有,“你还犹豫呢,人家一筐就卖完了。”
15时许,一艘艘渔船陆续靠岸,一筐筐海鲜随即被接力搬运到码头上。眼见着海鲜还活蹦乱跳,人们迅速涌过来,不等鱼贩吆喝便开始抢购。嘈杂的人声中,渔民特有的大嗓门起此彼伏,“透肥的虾爬子”“活虾、活鱼,新鲜卖喽”“牙鲆,就这几条”……一位刚卸完船的渔民告诉记者,码头上的摊贩有两种,一是船长的自家人,海鲜一下船就可以直接卖;另一种是早就跟船长打好招呼的贩子,只需简单称重后再卖,“先记账,事后再结。”
码头上的海鲜种类尚且不多,主要是飞蟹、虾爬子、鹰爪虾、蚆蛸,以及鳗鱼、小黄花和一些杂鱼。有经验的渔民告诉记者,大马力渔船开得远,捕捞的鱼种类更多、个头更大;小渔船主要在近岸海域作业,除了鲅鱼、刀鱼、黄花等鱼类,主要捕捞爬虾、蚆蛸、螃蟹等增殖资源。“最抢手的就是虾爬子,这个时节最肥最鲜。”一位刘姓船长说,他们晚上也要出海,“晚上10点来钟,开车拉到市区街头卖,照样一会儿卖完。有时也一早去早市上卖,比码头还贵。”
合庆码头的喧闹景象同时在沿海各渔港、码头呈现。“合庆码头的相对比较贵,远遥渔港那边因为船多,就能便宜些。”一家酒店的厨师长都先生介绍,“等到9月5号前后,大船一返港,海鲜价格就都下来了。”
在威海,秋捕归来的头一批海货被称作“第一鲜”或“第一网”。大马力铁壳船出海往往要数日才能返港,而100马力乃至更小马力的木壳船当天便可往返,这就给“第一鲜”带来了市场。“昨天12点准时出海,着急忙慌拉了三网就回来了,赶在三四点钟靠岸卖掉。今天的时间宽裕些,也就拉了四网,船舱就满了。”船长石先生说,抢时间的原因就是“‘第一鲜’能卖上好价钱”,“螃蟹根据个头大小,每斤从60到100元不等;虾爬子也是如此,二三十元一斤,小杂鱼也能卖十几块钱一斤。”石先生也说,随着大马力渔船陆续返港,海鲜的价格就将趋于平稳,“凭着当天往返的优势,码头鱼虾比较鲜,还是会相对贵一些。”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陶相银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