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的43项考古新发现申请材料,内容丰富、异彩纷呈。经专家委员会评审,评选出了6项入选项目和6项入围项目,时代跨度从旧石器时代到宋元时期。
它们分别是:
入选项目1.湖北十堰市学堂梁子(郧县人)旧石器时代遗址
2.河北尚义县四台新石器时代遗址
3.甘肃庆阳市南佐新石器时代遗址
4.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
5.云南昆明市河泊所青铜时代遗址
6.宁夏贺兰县苏峪口西夏瓷窑址
入围项目1.安徽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
2.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青铜时代遗址
3.陕西旬邑县西头商周时期遗址
4.四川盐源县老龙头青铜时代墓地
5.浙江温州市朔门古港遗址
6.山东济南市元代济南王张荣家族墓地
接下来
跟着小编
一起了解云南晋宁
河泊所青铜时代遗址
👇👇👇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河泊所村附近,滇池东南岸,东北距出土“滇王之印”的石寨山墓地仅700余米。该遗址于上世纪50年代发现,一直被当作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通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工作,初步确认了滇文化的核心区域——河泊所遗址群的大致分布范围,即梁王山、左卫山、金砂山、龙潭山一线以西,滇池以东的区域,其核心分布区约4平方千米。其中重要发现一是封泥,二是道路,三是建筑遗迹,四是简牍。河泊所遗址发掘出土了包括“益州太守章”“建伶令印”等在内的益州郡和所辖属县的官员的封泥,其中包含益州郡24县中的属县达18个。大量简牍的发现,是中国南方继湖南“里耶秦简”发现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其发现的行政、司法简牍,内容丰富,与已经发现的封泥相互印证,是汉代中央在云南行使治权的有力证据。河泊所遗址考古发掘获得的重大突破,是云南跨入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实证,证实从西汉中期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开始,云南就开启了跨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新篇章。结合以往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滇王金印及“滇国相印”封泥,河泊所遗址考古发掘让西汉时期西南地区“滇王”治理和郡守长官治理两套体系均有了实物证据,让石寨山大遗址考古也取得了重大的新突破。
晋宁西王庙遗址2号探方北壁
“滇国相印”封泥
2020年9月至12月对河泊所村和下西河村之间,西王庙以北,南邻金砂路的范围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发掘揭露出丰富的文化层堆积,堆积厚度深1.45~5.8米,包含了从西汉中期以前、西汉至东汉以及明清时期的堆积,以西汉至东汉时期的堆积最为丰富。
除了河泊所青铜时代遗址云南晋宁还有古城村遗址↓↓↓
古城村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古城村,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大型湖滨贝丘遗址。2020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发现该遗址。2021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晋宁区相关单位对其进行了主动性发掘。该遗址发现各类遗迹1000余处,出土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木器等文物4000余件。
古城村遗址考古领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周然朝介绍,古城村遗址面积约4.2万平方米,现存的贝丘堆积最厚处达6.5米,由大量尾部被敲破的螺蛳壳与灰土层交替堆叠形成。
经碳十四测定,古城村遗址年代为距今3600年至2500年,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代至两周时期。商代遗存可分为早晚两段,早段发现保存完整的椭圆形环壕聚落,由中心台地、外围环壕和护坡组成,中心台地面积约2.7万平方米,环壕和护坡周长约600米,这种聚落格局一直延续至两周时期。商代晚期发现一批土坑墓和瓮棺葬。两周时期的遗存以房址、螺壳堆、灰烬、活动面等居住类遗迹为主,房址多为方形半地穴式。
考古专家认为,古城村遗址是首次在滇文化核心区内发现的一处完整商周时期环壕聚落,文化特征鲜明,代表了一个早于滇文化的考古学文化,是探索滇文化来源的重要线索,为构建云南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体系,研究滇文化出现之前滇池地区的聚落形态、生业模式、族群构成、古滇池环境变迁等重要问题提供了关键材料。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澎湃新闻、新华网、国家文物局网站、云南发布、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