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日:你睡得还好吗?
2024-03-21 15:1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你睡得还好吗?2024年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中国睡眠日主题是“健康睡眠 人人共享”。

近日,自称“有十多年没有睡过觉”的龚女士出现在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李培凯门诊。李培凯表示,龚女士并不是极端案例。在普通人群中,失眠患病率达30%—40%。如何睡得更好,成为困扰大家的新问题。

中青年人群睡得都不好

李培凯介绍,近年来,中青年人群的失眠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增长的是青少年的失眠率。“青少年失眠和学业任务重密不可分。不容忽视的是抑郁、焦虑等问题的出现,也抬高他们的失眠率。”李培凯说。

“孩子初三了,学习压力有点大,3月份开学后,他总是说睡不好。”3月19日,张女士说。李培凯介绍,中高考前后,都会有学生来到门诊。他们中很多的孩子睡眠时间不足5个小时。带孩子来临床心理科看病的家长却是少数。“很多家长等问题严重了才来,及早干预就能越早康复。”李培凯说。

和部分家长的后知后觉不一样,临床心理门诊也经常出现“敏感”的患者。“我这几天晚上,都睡的时间很短,感觉很累。”患者周女士说。经过问诊,李培凯认为周女士过分“敏感”,她只是出现短暂的睡眠障碍。李培凯介绍,人对睡眠的需求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的,婴幼儿时期每24小时睡眠时长可达20小时左右,而成年人24小时睡眠时长有5—8小时就能完全满足生理需要,老年人睡眠时长会变得更短,同时表现为睡眠比较浅、睡眠质量差,而白天又表现为随时打盹。失眠患者大多表现有,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长期失眠常常导致焦虑、抑郁或恐惧、精神活动效率下降等。

偶尔的失眠或者睡眠质量差可以不用着急就医,可以调整一下睡眠作息,适当自我放松、轻中度运动锻炼。“如果持续的入睡困难,频繁觉醒或醒后不易再睡、睡眠质量不佳、持续睡眠时间减少等症状应该及时求助医生。”李培凯说。他介绍,很多出现在临床心理科门诊的患者,此前已经通过运动、吃中药等方式调节睡眠。“有些方法不仅没有用,有时候还会加重失眠。比如睡前的剧烈运动并不利于睡眠甚至可能会加重失眠,还有的人喜欢喝点酒帮助睡眠,这是不可取的。出现持续出现睡眠问题且已经给自己带来困扰、影响工作和生活时,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李培凯说。

失眠是一种疾病

“有十多年没有睡过觉”的龚女士经过诊断原来是患上了睡眠缺失。经过诊断龚女士患上了睡眠缺失。睡眠缺失感在失眠人群中比较常见,困扰越来越多的人。

什么是睡眠缺失呢?“睡眠缺失也是失眠的症状之一,患者白天上班,晚上睡觉,但自身感觉就是没有睡觉。龚女士的家属说,她睡得打呼噜,可是等清醒后,龚女士只承认是闭目养神,却不承认睡过觉。”李培凯说。经过访谈和测评,李培凯发现龚女士存在比较重的焦虑情绪,尤其是对睡眠过度关注。“她对睡眠的关注远超过对饮食的关注,总认为睡不好,会患上心脏病、会猝死。”李培凯说。

“十多年没有睡过觉”的龚女士经过系统抗焦虑、镇静药物治疗及认知行为干预,睡眠及情绪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然而,很多失眠很久的患者却不敢踏进临床心理科。“不知道要来临床心理科看,都不敢告诉别人。”失眠半年之久的黄师傅,近日才出现李培凯的门诊。李培凯介绍,和黄师傅样的病人还有很多,因为“病耻感”强烈,失眠患者往往不愿意到精神科或临床心理科求医。

李培凯介绍,失眠不仅是一个疾病,失眠还是一些精神疾病的症状,甚至很多精神病学专家认为:失眠仅仅是一种“继发性”症状而非单独疾病。绝大多数情况下,失眠是各类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之一,最常见的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焦虑往往表现为入睡困难、眠浅、多梦易醒,抑郁更多表现为眠浅易醒、早醒、醒后疲乏感,双相情感障碍会更多表现为睡眠时间短而精力反而比较旺盛、失眠与嗜睡阶段性交替。

李培凯建议,失眠是一种疾病。失眠大多数情况下是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之一。在治疗和处理时,首先需要明确失眠背后的隐藏因素并积极处理,才能够真正处理好失眠。如果患者一个人面对失眠有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因此,要及早就医,睡得更香,生活才会更美好。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侯玉才

责编:李晓梅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健军


作者:

掌上春城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