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成立,北京多名老师、校长入选,看看有你的老师和校长吗?
近日,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切实发挥专家的咨询和辅助决策作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学决策水平,教育部决定组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主要职责、人员组成与有关要求同时公布,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名单
主任委员
董 奇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陆 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副主任委员
李 峰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检察厅副厅长、二级高级检察官
姚宏文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邱 汝 体育总局群体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
王占仁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教授
吕治国 琼台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张 伟 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白学军 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俞国良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周晓林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秘书长
乔志宏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教授
华北、东北片区(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组 长(兼任)
白学军 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副组长
罗 良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教授
组 员
吴艳红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刘 靖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党委副书记、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任
屈智勇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
王英春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
芦咏莉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盖笑松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
李兆良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教授
华东片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
组长(兼任)
周晓林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副组长
李春波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
组员
商振华 山东省人民检察院第九检察部主任、二级高级检察官
李 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院长、研究员
刘俊升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杜亚松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主任、教授
王小春 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
曹凤莲 上海市风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正高级教师
上官金雪 江苏·南京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师
华中、华南片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组长(兼任)
吕治国 琼台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副组长
周宗奎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
组员
李永鑫 河南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
吴才智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教授
尹华站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贾福军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教授
范 方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韦义平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王新红 深圳中学校长
西南片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
组长(兼任)
张 伟 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副组长
冯廷勇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部长、教授
组员
陈 萍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九检察部主任、二级高级检察官
史占彪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曹庆久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病房主任
陈 旭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蔡启玲 (云南)昆明12355青少年服务台执行副主任
周庆菊 贵州省安顺市第二高级中学正高级教师
马海林 西藏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教授
西北片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组长(兼任)
王占仁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教授
副组长
罗扬眉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组员
沙 莎 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
张 力 陕西省12355服务台秘书长
李雄鹰 兰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
张秀琴 青海民族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教授
李秋丽 宁夏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教授
徐春霞 乌鲁木齐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指导中心健康教育室主任、正高级教师
麻 超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教授
关于咨询委员会,一起了解更多!
一、主要职责
咨询委员会在教育部领导下,承担全国大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研究、咨询、监测、评估、科学普及、引领指导等职责。
(一)开展实践调查。组织专业力量,开发适合我国大中小学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库,建立完善的调研体系和监测机制,跟踪、监控和预测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准确把握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二)组织科学研究。针对新形势下大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促进各地和学校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三)引领服务发展。坚持与时俱进,需求引领,整合多方资源,创新发展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为大中小学生提供更加专业、便捷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四)提供决策参考。做好重要决策、顶层设计的前期研究,为政策制订提供咨询和决策参考意见,服务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格、符合中国文化心理和中国学生特点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五)推动科普宣传。发挥专业优势,分类面向学生、家长、教师等群体进行科普宣传,为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相关研究和创新实践模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人员组成
咨询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委员组成,每届任期4年。咨询委员会的工作由主任委员主持,秘书处设在北京师范大学,负责咨询委员会日常工作。咨询委员会实行“一体+片区”组织机制,根据地理区域划分为华北和东北片区、华东片区、华中和华南片区、西南片区、西北片区,每个片区设组长一人。
三、有关要求
咨询委员和秘书处所在单位要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积极支持委员工作。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联系对接,并为咨询委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各工作片区要在组长组织带领下,通过调研、科普宣讲、义诊等多种适宜方式,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覆盖所在片区省份的重大活动,对片区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一次评估,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现状、发展动态、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向所在区域省级教育行政等部门和秘书处作出报告。
延伸——海淀区中小学生心理测评项目启动
近日,海淀区2023-2024学年度学生心理测评工作布置会召开。会议结合中小学生心理测评的框架内容、预期目标和《海淀区中小学生心理测评工作操作手册》,说明了测评组织、实施方式,强调了测评的规范性和保密性,提示学校,在家长知情同意下,按时完成学生心理测评工作。海淀区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载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
目前,海淀区已经持续开展了4年中小学生心理测评工作,在机制建设、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辅导干预、心理专业诊疗等方面作部署,积累了丰富的测评指标选取、测评过程组织、测评结果分析与应用经验,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体系,各学校将进一步完善预防性、发展性教育,精细辅导干预,协同优化育人环境,完善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科学识别、实时预警和妥善应对是做好心理工作的关键。”海淀区教委副主任赵霞介绍,各学校摒弃原有的“救火式”的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方式,整体规划,系统推进,提升学生心理素养,降低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机率。同时,高度重视心理测评工作,将其作为健全筛查预警机制,及早实施精准干预的重要环节,借用心理副校长等专业力量对测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合理应用,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和心理预警群体台账,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对筛查出的重点学生心理干预工作。
“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不能只靠心理老师或学校来保障,而是需要搭建心理支持‘立交桥’。这个立交桥是由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资源构建的,”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说,“我们要联合各方面力量,共同为学生服务:在学校要联合全体教师,特别是离学生最近的班主任老师、科任老师的力量;在校外要借助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力量,与家长一起,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心理支持环境。心理测评起到的是心理‘体检’的作用,让学校、家庭和学生都习惯定期体检,根据体检结果,寻求不同层次的资源,维护学生心理发展。”
接下来,海淀区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深化区校协同机制、专业资源供给,整合医院、高校、研究所的专业力量,协同联动、增强合力,从重点反馈、快速反应干预、协同预防等方面对学校进行深入指导,逐步完善区域中小学生心理服务体系,提升心理育人工作质量。
来源丨教育部官网、北京海淀、北京青年报等
责编丨唐莉莉 图片丨摄图网
复审丨李培 终审丨张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