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全开的海淀,正在加速推进城市复工复产,重聚的烟火气背后,其实藏着一城人的点滴。这些人是参与者和推动者,在他们接力的无数温暖故事里,我们感受到了守望相助、互相鼓励的暖心力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共享”的这个药箱里汇聚着守望相助的凝聚力。
“我已经将多余的药放在咱们居委会的共享药箱里,有需要的邻居们,可以前往领取。”
燕园街道承泽园社区在本轮疫情中充分调动党员、楼门组长、居民志愿者等骨干力量,自发组织设立了“共享药箱”,目前,药箱里有温度计以及常用的感冒、退烧、急救等药品。已经康复的居民主动把家里剩余的感冒药、退烧药投放进共享药箱,居民有急需的可以来领药品;有富余药品的居民主动把药品送给没药的居民,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一件件共享的“小事”,充分发挥着“共享药箱”的爱心传递功能。同时社区的“微信群”也发挥着强大的共享作用。
“请问大家有体温计吗,全身难受无力,不知道是否发烧了。”当社区群里的王老师发出这个请求后,群里的“邻居们”纷纷开始响应,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在第一时间送去了体温计和抗原。
“我身体不舒服,家里没药了,请问有人能支援我一盒吗?我家里有,我放在您门口,您自己记得出来拿。”这样暖心的邻里对话,每天都会在各个居民微信群中出现。小小的微信群里,每天都十分热闹,有相互鼓舞与点赞,有温情朴实的“工作汇报”,有科学防疫知识、对症用药经验的分享,有社区工作者的叮咛嘱咐与感恩……字里行间满是团结和温暖。
在这些难以忘怀的日日夜夜,每个人都在进行属于自己的战斗,也在进行属于所有人的战斗。守望相助,让温暖和善意在人群中得到传播,让社会充满前行的凝聚力。
“共享”的这份群科普,在关键时刻能救命。“王医生,太有用了,关键时刻能救命!感恩有您这样的好邻居!”
其实,早在2021年海淀宣传官宣“江初说疫苗”的时候,民间版的“王琛说疫苗”也在云同步。王琛,就是群聊里被艾特的“王医生”。本科就读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曾在解放军302医院做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王琛,是八里庄街道美丽园社区的居民,已经退休的他,从疫情开始后决定“重操旧业”,成了500人社区群的“专属医生”。
“科学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充分发挥科普的作用,增强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疫情之初的辟谣和防疫指南,到呼吁疫苗接种的至关重要,再到如今居家隔离治疗的温馨提示,王琛在社区群里从未缺席,有了这样一位邻居,小区成员觉得安全感满满。
“医生您好,非常感谢您建议我们事前准备了血氧仪和制氧机,我母亲93岁,今天高烧,检测血氧82,我们急送去了制氧机,按您指导的3升流量吸氧后,血氧上90,服药退烧后,血氧上95。如果没有这些准备真不知该怎么办了。非常感谢好邻居,好大夫。”
“王医生,您看这个情况应该怎么处理”
“王医生”······
王琛开玩笑说道:以前在医院上班是坐班制,现在退休了反而开启了随叫随到模式,不过自己觉得很值得。人就是一条命,大家有了基本常识,才能做到不恐慌,才能正确的面对病毒。
“共享”的这支担架床,是急救时的一束光。12月18日晚6点,学院路街道矿大社区西一楼综合办公室主任马英虎突然接到一个电话,“马主任,你快来,快来······”马英虎听出了电话那头老人声音里的慌张无措。西一楼老人较多,平均年龄84岁,且大多不与子女一同居住。疫情以来,综合办公室及时对发烧感冒的住户进行统计,同时形成“爱心互助小组”,对50多户发烧感冒的住户进行送药、送菜、送餐服务。小组成员还形成了一条网络救助战线,保证能够顺利应对老年人的紧急救助。
“当时一进门,我就看到89岁的韩叔叔正在床上抽搐,老人子女不在身边,老伴当时已经不知所措。”“爱心互助小组”的同志立马拨打了120,同时调度组内的物业人员前来协助,10分钟不到的时间,物业人员支师傅、刘师傅已经赶到现场,在大家的协助下,海淀区120急救车很快将病人送到了医院。
“在医院短暂等位的间隙,老人还在抽搐。”老人无法站立、也不能坐轮椅,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120急救人员做出了一个决定,将担架床留给老人!这个休息的“场地”,让老人免受二次伤害,“爱心互助小组”的深夜陪伴,让老人安心。随着医院的快速救治,目前老人病情已经趋于稳定。对身处困境的人来说,看到就是一种照亮。从社区“爱心互助小组”的无缝配合,到120急救的人性化举措,特殊时期,他们让孤寡老人不再孤单无助。这条温暖接力线上,是城市的善意在生根发芽。
求的有求必应,帮的不求回报,此刻,我们都是老街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