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如一,这一天,目光所至皆是你!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一名22岁解放军战士的故事,至今依然让亿万颗心同频共振!
今天上午,
“爱在海淀”学雷锋志愿服务月
在石油共生大院社区开展。
《2023年度海淀区志愿服务项目》发布,
今年海淀区1000余支
骨干志愿服务团队
和100万注册志愿者
将围绕6大项目开展志愿服务,
新一批志愿服务团队接过旗帜,
雷锋的故事又有了更多续集!
北京大学“雏燕启航,羽翼渐丰”
大学生健康科普志愿服务队、
清华大学曾宪备公益创新交流协会、
小米青年志愿服务队、
北京石油附小聚能志愿服务大队等
17个志愿服务队集中亮相!
郑军是雷霆应急志愿服务队队员,
距离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
已过去15年,
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2008年他参加了
关爱残障儿童的志愿服务,
当了解到这些孩子有很多
是因为意外的原因致残后,
他加入了应急志愿服务队,
普及日常安全知识!
这支志愿服务队的队长赵伟,
是河北唐山人,
从小听着外公和父母
讲述唐山大地震后八方支援的故事长大,
心中便埋下了回馈社会的“种子”。
团队中有医护人员、教师、
律师、军人、退休党员…
不同职业不同年龄,
弘扬雷锋精神,践行志愿服务,
将大家紧紧凝聚在一起!
他们将急救知识带进社区、校园,
宣传普及急救方法实现“助人自助”。
团队现有注册志愿者3500多人,
服务总时长13万6千余小时,
曾获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微光可成炬,大爱映苍穹,
他们的脚步还在继续!
杨嘉林是清华大学
学生曾宪备公益创新交流协会会长。
在这里来自不同国家
与地区热衷于志愿与公益
的同学聚在一起,
在全国开展支教活动,
共同奔赴一场“青春接力”,
“支教就像一束光,
照亮了偏远地区学生对外界的渴望!”
他们已经先后在四川、广西、
新疆、河北、福建等全国多个省市
开展数十场线上线下支教交流活动,
服务数万人次!
最美的青春年华
跨越山海,用奋斗书写青春,
这是沉甸甸的成长记忆!
胡慧玲是北京大学护理学院
22级博士生,
传承雷锋精神,践行志愿服务,
从踏入大学校门就开始了。
如今,她已经成长为
北京大学“雏燕启航,羽翼渐丰”
大学生健康科普志愿服务行动的领队,
团队依托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
“互联网+老年照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成立了“康养e学堂”,
探索出一条可推广、可持续的
互联网+健康科普链,
情暖耄耋,让爱传递,
用科技赋能志愿服务守护“夕阳红”!
小米青年志愿服务队
不仅在科技强国道路上奋勇前行,
在敬老助老社区、城市志愿服务、
冬奥服务保障、抗疫志愿服务中
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他们联合北京蒲公英中学,
开展“科技职业启蒙公益实践课程”,
向学生们科普智能技术,
树立科学思想,启迪科学智慧,
助力青少年“触梦未来”!
还有北京石油附小聚能志愿服务大队,
这里的红领巾志愿者
已经有3000余人,
很多小队员从一年级开始,
就参加志愿服务了,
他们走进红色场馆开展志愿服务讲解,
走进敬老院开展慰问演出,
走进社区开展垃圾分类、
节水节电宣传……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
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雷锋精神的种子
逐渐在小小少年心中扎根!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有从初心到恒心的赓续,
有从平凡到不凡的坚守,
更有哪里需要就到哪里,
为国奉献的赤子之心……
目前,
海淀区注册志愿者已超过100万,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
书写着雷锋未完待续的故事!
“我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
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
在他留下的9本日记、
177篇日记中,
记录着他对生命历程的思考和求索,
也镌刻着“雷锋精神”永不过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