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叶待落、鸟鸣林静的西山,
“中法文化论坛”海淀系列活动
在北京西山森林音乐谷开幕。
( “中法文化论坛”海淀系列活动由欧美同学会法比分会、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史志办、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指导,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联合18家西山中法文化机构共同主办)
在“中法文化论坛”海淀系列活动中,
海淀区正式发布了“西山中法文化小道”!
西山中法文化小道,
全程共设6个打卡点位:
西山森林音乐谷、
圣-琼·佩斯故居、
中法友谊亭、
鹫峰公园秀峰寺广场、
敬德书院和贝家花园,
全长9公里,步行3.5小时,
是一条很适合文化爱好者的徒步路线,
在徒步路上,汲取精神的养分!
很多人或许会问,
这条西山的小道为何会成为“中法文化小道”?
9公里的“西山中法文化小道”为啥引人入胜?
西山森林音乐谷所在的海淀区大西山,
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
历史上是中法文化的交汇之地,
曾产生过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
1916至1921年间,
在音乐谷以西900米处,
曾经居住过一位传奇的法国外交官,
他就是诗人圣-琼·佩斯。
▲圣-琼·佩斯。(图片来自《北京晚报》)
传奇的外交官和诗人圣-琼·佩斯,
1916 年被派驻法国驻北京公使馆,担任三等秘书。
在接下来的五年中,
他跋涉千里,穿越雪原和戈壁,
深入东方文化,汲取灵感,
在西山写下长诗《阿纳巴斯》(远征)。
▲1920年合成照片,圣-琼·佩斯在北京西山道观构思《远征》。(图片来自《首都文史精粹·海淀卷》)
1960 年,
他在海淀西山脚下完成的长诗,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颁奖词称赞他为
“由于他高超的飞越与丰盈的想象,
表达了一种关于目前这个时代之富于意象的沉思”。
▲圣-琼·佩斯故居
站在圣-琼·佩斯故居前的防火道上,
可以望见不远处山岗上的欧式景观亭。
沿着一条水泥方砖铺成的台阶路往山岗上走,
路口一块褐色石头上刻有“中法友谊亭”五个大字。
景观亭旁边竖立着一块长方形石板,
上面刻着《管家岭中法友谊亭铭志》。
石板旁边一块光滑的卵石上,
依稀可见一个繁体“兰”字。
据说,
那是圣-琼·佩斯的好友兰荷海刻上去的。
秀峰古刹,位于鹫峰山下,
是当年圣-琼·佩斯、贝熙业等法国友人
经常观览的历史文化古迹。
敬德书院,
原名环谷园(当地人俗称“皇姑园”或“黄瓜园”)
1924年,
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从温泉村迁址于此。
在京西阳台山东麓,
有一处中西合璧的花园别墅,
人称“贝家花园”。
1913年40岁的贝熙业
以法国驻中国大使馆医官、
法国医院大夫的身份来到中国,
41年的时光里,
他把爱撒在了中国大地上,
把青春热血留在了海淀这片土地上。
温泉村村民亲切地叫他“老贝”“贝大夫”,
他已经把海淀当成了他的家乡。
卢沟桥事变后,
头戴草帽,留着白色八字胡的“老贝”
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骑行着,
冒着生命危险突破日军防线,
为抗日根据地运送药品,
开辟了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
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
3月27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访问时说:
“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有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业。”
我们不会忘记外国友人
在我们的土壤里洒下的热血和汗水,
今天,
我们以重走“西山中法文化小道”的方式,
纪念他们!
进一步加强海淀中法交流文化研究
和文化传播工作,
有效促进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保护利用。
活动当天还举办了
西山中法文化跨文化交流展的开幕活动,
展览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西山中法文化在地创作的艺术作品,
一部分是西山中法文化史迹展览,
梳理了西山中法文化史迹40余处。
展览将持续展出到11月26日。
不忘本来续文脉,面向未来鉴文明!
周末,约三两好友,
穿好徒步鞋,背好背包,
来海淀开启一场文化徒步之旅,
探索深藏于西山脚下的“文化瑰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