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如蝉翼,0.1毫米的三千世界
威海螺钿漆器工艺
贝类与漆的缠绵,造就的流光溢彩。漆,取之于自然,由无到有,型成漆器。螺,水生螺贝,装点于斯,成为螺钿。漆贝,流光溢彩、奢靡无比,在古代莫非王公贵族不可使用。
螺钿(luódiàn)漆器,它从出生便是“精巧细致”的代名词。其中的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制成薄如蝉翼的螺片(约为0.1毫米),嵌入漆器母胎之内,形成拥有纷繁复杂、各色花纹样式的华丽漆器总称。
这种鬼斧神工的工艺相传起源于商代的漆器,距今已有千年历史。那时候人们只是将贝壳进行简单的切割打磨,在漆器上聊作点缀。
到了唐代,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匠人们开始将螺贝磨成薄片,按照图样在漆面上拼贴成形,于是各色花鸟、枝叶和人物便宛如夜空中的烟火一般,在幽深的漆面上尽情绽放。
当漆器的幽深与螺钿的绚丽同处一个画面,共同呈现于一个器物之上,螺钿漆器那种独特而诱人的美感就悄然显现。而这样的传统手艺,在威海又被称作漆贝。
伏在案前的王绍禄,正是威海螺钿漆器工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一手拿着小刷子,沾上大漆,细细涂抹,随着刷子的向上移动,王绍禄的身子和眼睛也同步向上伸展,仿佛要透过这屏风,看清一路走来的风霜雨雪。
“当我第一次看到漆贝的时候,我就想,这么好看的东西、这么美的东西,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应该被人了解。”王绍禄说。
只因这“一面之缘”,王绍禄在传承这条路上走了近十年。对于传统工艺,王绍禄的想法非常灵活,坚持传统,就意味着要坚持使用天然大漆材料,保证工艺水准。创新则是从图案、形式、制作工艺上通过创新,使得漆贝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
《八卦百鱼图》是他的得意之作,“这百鱼图中一共有118条鱼,这中间由铜钱穿起来的就是我们的‘一带一路’。而太极的图案又是我们的瑰宝,所以这幅作品做到了融汇古今。”
王绍禄说:“ 漆贝最美的时刻就是熄灯之后,点燃一根蜡烛,光影摇曳下,螺钿的斑斓色彩开始流动交融,美轮美奂。就像黑夜里的星辰,让人不得不爱。”
幸福门图案的食盒、刘公岛样式的圆盘摆件......都是王绍禄为土生土长的海滨小城——威海,所创作的作品。螺片与漆,一个闪烁如星,一个漆黑如夜,它们的结合,令人想起星光璀璨的夜空。 而坚守传统手艺的王绍禄,也如同历史洪流中的点点星光,将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手艺继续传承下去,为人们传递着古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