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应急总医院急诊科床旁血滤技术为重症患者开辟生命之路
2022-09-26 14:1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急诊科是医院接收急危重症患者的首要关口,如何以全院升级改造为契机,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建强急诊平台,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及时高效救治?应急总医院急诊科以问题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以夯实临床技能为抓手,多措并举着力提升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努力打造护佑患者和群众生命健康的“急救先锋”。

有一种机遇千载难逢:弯道超车,未来可期

借助医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设的东风,应急总医院全院总动员,上下一盘棋,落实各方责任,专项推动急诊大平台建设,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抓好医疗救治工作,以更加精准高效的救治守护人民健康,筑牢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第一道防线。

得益于医院的转型升级和改革发展,应急总医院急诊科迎来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科室上下统一思想认识,紧紧抓住发展良机,朝着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内涵式方向发展,借助创新和互联网技术将急诊急救医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据急危重症中心缪国斌主任介绍,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技术与机械通气、体外膜肺氧合(ECMO)并称为急危重患者的“三大生命支持技术”,是做好急危重症病人救治的坚强保障。因此,科室正在积极筹划准备开展体外生命支持技术,能否开展ECMO治疗,也是衡量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不仅体现医疗技术,更是一个医院医护综合协作的风向标。就此可以形成一支不可战胜的急救力量,大力推动我院急诊急救诊疗的整体水平,也为推动我国急诊、急救与危重症医学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有一种担当历久弥坚:床旁血滤,生命之路

近年来血液净化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不仅用于治疗急、慢性肾衰竭患者,在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肾脏病以外的多脏器功能障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心功能衰竭、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药物毒物中毒、严重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在急诊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应急总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大部分危重患者存在高龄、基础病多、一般状况差等特点,床旁血滤技术便是这些患者的福音。只有遵循对病人有利的原则,精准施治,才能真正做到急诊救急,不断提高我院诊治水平,做到急诊病人接得住、接得好。

有一种使命至高无上:奋发图强,补齐短板

为了医疗质量的持续发展,满足患者救治需求,急诊科缪国斌主任提出要尽快发展床旁血滤技术,并派周虹副主任医师到院内外参观学习,在肾内科团队及护理部的帮助下,开展科室全员培训,多次组织医护人员学习CRRT设备操作流程以及应急处理等技术。陈丽娟护士长组织护士安娜、付尧等到我院透析中心进行床旁血滤专科护理技术的学习,目前已有两名护士完成专科小组考核,顺利结业,迈出了学科发展的重要一步。

在缪主任的带领下,急诊科周虹副主任医师及团队现已熟练掌握这一技术,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目前,该技术已在科室全面推广使用,为急危重症患者增加了更优质高效的床旁支持治疗,主要治疗危重症肾衰竭(ARF)、严重心功能衰竭、严重酸碱及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这项技术有效提高了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为救治重症患者创造了有利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应急总医院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延伸阅读

了解我们,关注我们

2021年10月,经应急管理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依托应急总医院组建了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建立集医疗、教学、科研、救援、转化于一体的应急医学学科体系。应急总医院于2022年01月整合了院内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院前急救部,创新性地成立急危重症中心,这标志着医院急危重症应急救治体系建设的正式开启,急危重症中心是医院优先发展的重点学科。

中心由知名专家缪国斌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学科带头人,科室拥有张涛主任医师、邹阳春主任医师、鲁克宇主任医师、郑海山副主任医师等一批熟练掌握急危重症应急救治技能,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担任各亚专科学科带头人。另聘解放军第四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何忠杰教授担任急危重症中心首席专家,武警总医院原重症医学科主任韦中余教授担任重症医学科技术主任。中心注重综合诊疗,强化急诊急救,力争建设成为北京市乃至国家级急危重症救援救治基地。

目前,急危重症中心拥有知名专家7人(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6人、住院医师9人、护士长2人以及各级护士50余人。上述人员均经过严格的急诊和重症医学专业培训,其中有3名医护为中国救援队(医疗救援队)尖刀班成员。

应急总医院医院急诊科以快速响应、快速诊治、高效有序为建科理念,建立了较完整的现代急救医学体系,全天24小时开放,是应急总医院抢救危重急症患者的前沿阵地,与医院各专业科室紧密合作,可全天24小时提供以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多发创伤等主要救治内容的急诊医疗服务。目前已经形成了流程完备的胸痛、脑卒中、气道狭窄、烧伤、多发创伤等急救中心,为成千上万名患者提供了及时的救治服务。成功抢救包括多发性创伤、急腹症、肾结石、急性中毒、心脏骤停、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高血压危象、肺栓塞、重症哮喘(哮喘持续状态)、肺性脑病、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消化道出血、重症胰腺炎、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凝血功能障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垂体危象、甲亢危象、重症感染乃至脓毒症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急危重症患者。是承担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突发灾害、事故批量重症伤员收治的重要单位,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先头部队、尖刀班,是全国《灾害医学与应急救援教程》的编辑培训基地,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事故应急救援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应急急救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单位,连续3年承担国家灾害医学远程继续教育项目,承担开展灾害医学学术推广与科学普及、应急救援产品研发、急救技能培训,推动社会志愿者应急救援技能规范培训等学术任务。在急腹症鉴别诊断、感染学、伤害防控、急诊体系学科建设、矿山医疗急救等有多项研究成果。在抗击非典、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北京奥运会医疗保障中,急诊医学科均奔赴一线并获得表彰。急诊科着重于绿色通道的建设(五大中心的建设),包括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创伤中心、高危孕产妇抢救中心、危重儿童/新生儿抢救中心等绿色通道建设。急诊科分为内外诊室、抢救室、临时观察室、输液室、外科清创手术室、留观病房等区域。拥有抢救床位12张、复苏床位1张,隔离抢救床位2张,急诊留观床位21张及配套的专业急救设施、设备。每张床位均设有多功能监护仪,以利于观察病情变化。科室通过建立完善的分诊制度、急诊监护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绿色通道等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够为病人提供更加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坚定地贯彻“高速度、高效率、高度责任感”的服务原则。

应急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始建于1995年,原有床位4张,2013年11月15日启用层流病房,现开放床位15张(其中负压隔离病床2张)。为满足全院各学科重症患者的诊治需求,科室建立了一支高水平、业务能力全面的医疗队伍,引进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器官功能支持仪器,为各学科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台支持,也为患者全面康复提供了最大保障。重症医学科接收急诊科、外科、内科、妇产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等各科室的危重患者及相关科室复杂围手术期患者的救治工作,对患者进行心、肺、脑、肾、肝、血液、免疫等器官系统全方位的监护,对心脏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肝脏功能衰竭、肾脏功能衰竭、各种昏迷、凝血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失衡的患者进行器官功能支持,对重症感染的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同时纠正患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给予恰当的营养支持。重症医学科医生着眼患者全身状况,从总体把握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平衡及恢复,使患者原发病得到治愈的同时最大程度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科室目前可以开展重症医学相关的全面诊疗项目,包括各种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超声、PICCO、漂浮导管、USCOM等)、氧代谢监测、呼吸力学监测、机械通气治疗、CRRT治疗、IABP治疗、ECMO治疗。对调节水电平衡、控制应激高血糖、重症感染治疗、镇痛镇静治疗有丰富经验。对于多发复合创伤、呼吸衰竭、休克、肝肾功能损害、消化道出血、重症胰腺炎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各类危重症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重度感染、肾功能衰竭及ARDS等疾病的治疗成功率基本达到北京市乃至全国先进水平。筹建呼吸治疗科,由专业医师及呼吸治疗师组成团队,呼吸治疗师由护士经过严格专业培训,凡是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都可以接受细心及专业的照护。无论是有创呼吸机还是无创呼吸机,均由呼吸治疗师团队实施统一化管理,在呼吸机管理和气道管理方面,成为医护的左膀右臂。

应急总医院院前急救部由张涛主任医师领衔,肩负着与北京市乃至全国院前急救无缝衔接的任务,和北京市院前急救体系(120)共同开展5G院前-院内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对接市120直属应急总医院急救工作站、霞光里急救工作站运行管理,实现院前与院内有效衔接,在5G信息化条件下提高急救水平和效率,我院5G急救指挥中心在未来的日子里,将在院前和急诊绿色通道、全国灾害应急医疗抢救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医院进入快速及关键的发展时期和急危重症中心的成立,学科体系建设将在原有的基础上,走向更高、更强,努力完成国家级“救治基地”建设,提高中国救援队(医学救援队)医疗救治能力;规范急诊及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布局、预案、流程,参与国家级应急救治队伍建设并成为最重要的一员。

策划:融媒体中心

来源:急诊科

作者:崔 娟

审核:缪国斌

图片:许家子

编辑:莫 鹏

监制:彭雪征


作者:

应急总医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