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很容易生病,特别是冬春交替之际,气候多变,乍暖还寒,呼吸道传染病、胃肠道疾病以及一些慢性病特别容易发病,因此,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冬春交替季节的养生保健工作。本期邀请应急总医院东院区国医中心的专家和大家聊聊,季节交替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1.多饮水。春季养生重在养肝,平时多喝水可增加循环血容量,有利于养肝和代谢废物的排泄,可降低毒素对肝脏的损害。此外,补水还有利于腺体分泌,尤其是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适量饮用花茶,还可疏肝提神解困,如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
2.多吃辛温食物。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天气虽然有所转暖,但余寒未清,在饮食上宜多吃些辛温的食物以助阳御寒,如韭菜、洋葱、大蒜、魔芋、香菜、生姜、葱等,这些食物性温味辛,不仅可祛风散寒,而且能抑制春季病菌的滋生。
3.少吃酸性食物。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咸味入肾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而酸性收敛,若多吃酸味食物(如山楂等),会阻碍肝气的正常升发导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火形成肝火,甚至还会出现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病证。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气过旺可横逆犯脾,伤及脾胃,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4.少吃油腻食物。春天的饮食应该尽快从秋冬进补、大鱼大肉的方式中转变过来,宜清淡为主,少吃肥肉、海鲜等油腻食物有助于减轻脾胃和身体的负担,多吃新鲜的时令蔬菜有助于肝气的疏泄和阳气的正常升发。
5.少吃寒凉食物。寒凉的食物一年四季都要尽量少吃,比如:冰淇淋、冷饮等,否则寒气会聚集在体内,导致脾虚胃寒,带来一系列不适症状。此外,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春季阴消阳长、万物复苏,也是人体阳气升发的时候,过食寒凉容易损伤阳气,降低身体的抵抗力,导致一些慢性疾病容易复发,如过敏性鼻炎、哮喘、高血压、关节炎等。
6.日常起居注意防风保暖。季节变换的时候,记住“捂春凉秋”“寒从脚底生”的道理。捂春就是春天乍暖还寒,不宜过早脱下棉服换薄衫,应该捂一捂,以免着凉。而秋天却恰恰相反,立秋过后虽偶有凉意,却还有秋老虎发威,也不宜过早穿上冬衣,适当冻一冻利于去燥,所以捂春凉秋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另外平时不要贪凉,要注意脚踝与腿部的保暖。
7.适量运动,不能剧烈运动。季节交替之时,自然界呈现复苏之势,人也同自然界其他生命一样,但身体各脏器的功能都还未恢复到最佳状态,特别是关节和肌肉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舒展,因此此时不宜进行剧烈的运动,这个季节我们可以选择走路、慢跑、太极拳等比较和缓的运动方式。另外,放风筝也是特别适合在春天里进行的一种运动,大家不妨一试。到旷野郊外去放放风筝,促进新陈代谢,使机体顺应自然界阳气生发很不错。
8.保证睡眠身体好。随着冬春交替气温的转暖,人体皮肤末梢供血量增加,大脑供血相对不足,因此精神极易困乏,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春困”。调整好睡眠,对提升精力极为重要。可以在中午适当时间休息片刻,有条件的可以在午饭后脱衣躺下睡半小时至一小时。除了适当的午睡可以缓解“春困”以外,夜间睡眠更加重要。首先要静心,避免吵闹的环境,其次,睡前可以通过泡脚来舒缓身体,有助睡眠。
9.保持心情舒畅。心态平和,可使体内气血和顺。保持乐观的情绪,在生活中寻找乐趣,遇到不顺心的事别闷在心里,把心中的烦恼或困惑及时讲出来。善待别人,心胸大度,以谅解、宽容、信任、友爱等积极乐观的态度与人相处,会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老人更应注意避免过喜或伤心,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应急总医院东院区国医中心名医推荐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病)
应急总医院东院区国医中心名医推荐
(老年病科知名专家,擅长脾胃病的中药治疗)
应急总医院东院区国医中心名医推荐
(擅长消化科及妇科、儿科疑难病的中药治疗)
挂号预约
可以在微信公众号预约,关注“应急总医院”公众号—选择“就诊服务”—“东院区预约”—“(东区)中医科”或“中医科3”或“中医科2”预约。
到院指引
应急总医院东院区国医中心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霞光里8号(原诚冀承大厦)
地图导航:
搜索“应急总医院东院区”,按照导航前来即可。
公共交通:
(1)公交线路有75、95、300、302、368、604、671等,在三元桥南站下车,步行750米即到。
(2)地铁10号线三元桥站,C2东南口,步行1100米即到。
联系医助:应急总医院东区国医中心就诊预约,请扫码或者电话联系医助
咨询电话:138-1071-3767
来源:国医中心
作者:马昆、李怡文
监制:彭雪征
编辑:莫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