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书以焕采”的出版史
2022-12-07 13:1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造纸术与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明,对社会生活具有深远影响,推动了文明进程。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即云,“在全部人类文明中,没有比造纸史和印刷史更加重要的了”。

    中国是发明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国度,出版事业源远流长(谨按,本书所言“出版”,特指雕版、活字印刷。由于书籍传抄、石刻拓印亦能形成复本,因此也有学者将这些手段视为“出版”,但它们不在本书考察范围之内)。当约翰内斯·谷登堡以铅活字排印《谷登堡圣经》(Gutenberg Bible)时,中国已使用雕版印刷术近七个世纪,活字印刷术也已发明四百年。从唐咸通九年(868)雕造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到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七帝22年持续刻印的《九经》;从宋咸淳年间世彩堂刻本《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到金皇统九年(1149)崔法珍募资刊刻的赵城藏;从元大德年间宁国、太平、信州等九路联合刻印的《十七史》,到明末毛晋编刻的《津逮秘书》,再到清雍正六年(1728)的武英殿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出版对中国古代的信息传递、知识传播、思想解放等,皆产生了重要影响。

    出版对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领域之一,就是文学。大量文学作品通过出版,从而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传播,为更多读者所阅读。其实,出版不仅为文学提供了物质载体与传播媒介,更深刻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具体面貌,参与塑造文学史的进程。

    出版会对文学作品的具体面貌产生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在作品创作阶段,一方面,出版使作者与读者的阅读量显著提高,进而改变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审美趣味;另一方面,出版使作者意识到,自己的作品有机会流传更久远、传播更广泛、为更多读者所阅读。这两方面因素深刻影响了“刻本时代”作者的创作姿态与写作方式,使其作品自创作之时,即呈现出与“抄本时代”文学不同的面貌。其次,在作品纳入出版者计划、即将付梓的阶段,包括中央地方机构、书坊、家庭等主体在内的出版者,又会出于各自目的,干预文学作品的面貌。最后,当作品进入出版阶段时,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出版水平与风格,亦会对作品面貌产生影响。

    出版不仅在微观上影响了“刻本时代”作品的具体面貌,还在宏观层面参与塑造了文学史的进程。大量濒临失传的前代作品通过出版重新被后代读者发现,一段段作家作品的接受史从而续写,这些作家作品的文学史地位亦因此而改变。对同一体裁作品的整理、编集、出版,则扩展了这一文体的传播范围,对文体发展与演进具有推动作用。特定时代、特定作家、特定体裁的文学作品结集出版,又扩大了相关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对文坛的影响,甚至直接促成新的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形成。

    出版从多个层面予以文学深刻的影响,文学亦对出版业发展产生作用。整体言之,文学流派的兴盛、文学思潮的风行,以及特定题材的风靡、文体的流行,皆会促进相关作品编刊,形成书籍出版热点。具体而言,出版者亦会基于文坛风潮、根据读者阅读需求,对其书籍出版工艺加以调整。

节选自《明代洪、永年间出版与文学关系研究》

明代洪、永年间出版与文学关系研究

高虹飞著

189元

2022年8月

9787522703008

本书在充分考察洪武、建文、永乐时期出版情况、出版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出版与文学的互动关系,属于跨中国印刷史、古籍版本学、明代文学史的交叉性、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具有鲜明创新性。具体而言,本书不仅从宏观上统计了洪、永年间出版书籍种类,亦就出版成本、各地出版业水平差异等问题,作了较深入的专题探讨。更在此基础上,从出版的角度考察文学,分析了宋濂、高启、闽中诗派等若干典型个案,为观察当时文学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一个重要角度,具有一定方法论意义。

中国古籍整理出版研究(1949-2021)

王育红著

88元

2022年10月

9787522704951

本书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籍出版书目数据的基础上,对七十多年的古籍出版进行了学术总结。通过对古籍出版数据进行分析,描绘出新中国古籍出版的发展历程:即以1979年为界,将古籍出版的历史划分为两个时期、五个阶段,分别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与特点;并从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学术思潮等方面分析影响古籍出版的主要因素。对各类古籍的出版,从选取经学文献、总集别集、正史、方志、书目题跋等角度进行考察。将古籍出版与地方文化相结合,表现出古籍整理出版的地方性色彩。对于中国古籍整理出版的发展,指出古籍的数字化即是古籍出版的趋势,提出古籍整理出版的国家行为,形成国家古籍整理出版的管理体系。

媒介的力量:近代出版机构与西方史学传播

赵少峰著

98元

2022年5月

9787522701479

近代以来中国史学的演进主要受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变革与文化发展;史学自身求变与历史编纂的变化;出版技术的革新;社会新兴阶层的积极推动。其中尤以出版技术的革新在推动中国史学近代化方面体现的最为明显。本书主要通过对官办出版机构、西方出资创办的出版机构、学校(学堂)附设出版机构、民营出版机构的研究,分析它们在西方史学传播、改变近代中国读书人世界观念以及推动中国史学自身变革方面发挥的作用。同时,通过近代出版机构出版图书的流播地域,审视课近代不同地域知识分子“新”“旧”差异以及社会参与程度之别,丰富了社会史和出版史研究内容。全书由绪论、六个章节、结语组成,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成果。

金陵书局与晚清学术:1864-1911

兰秋阳著

118元

2022年1月

9787520395786

金陵书局是晚清最负盛名的地方书局,也是最重要的官刻出版机构。本书对金陵书局的历史分期、刻校人员、刻书标准等进行了较深入的梳理、讨论,又详考书籍数量,述其梗概,辨其史实,并揭示了晚清地方书局兴起的复杂缘由及相关学者的论学活动。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打通了出版史与学术史研究,试图通过研究金陵书局来探讨晚清的图书出版发行和阅读传播,剖析士人的知识构成及思想状况,揭示此时的儒学变化与新学发切,较好地回答了书籍出版与学术文化衍变的关系问题。本书在考证史实上颇下功夫,提出的观点也颇有创见,很受学界关注。

明清书坊与戏曲研究

廖华著

138元

2021年7月

9787520379533

如果说一部作品的产生,是作者、文本、读者三者紧密结合的结果,那么出版机构要完成一个刻本,就是刻家、作者、文本与受众之间四者相互影响的结果。明清书坊往往身兼多职,既安排出版计划、编辑文本,还要负责发行销售。也就是说,一个戏曲刊本,不仅体现了作者的精神,而且包含了书坊主对于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学的思考。从这个思路出发,本书以出版文化为视角,从戏曲稿源、编辑、广告、插图、选本、评点、演出、受众等方面,探讨明清书坊在戏曲发展和传播中的作用,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古典戏曲发展的脉络。

明清书坊业与通俗小说研究

谢君著

85元

2021年6月

9787520377607

明中叶至清中叶,是书坊业的鼎盛期,也是通俗小说的繁荣期。书坊业与通俗小说几乎同时于明中叶走向繁荣。书坊业对通俗小说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明清通俗小说的繁荣离不开书坊业的支撑。江南运河城市因为大运河的重要地位与便利水运而成为明清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苏州、杭州、扬州、常州、湖州等江南运河城市在明万历后成为新的坊刻中心和通俗小说刊刻中心,为明清通俗小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城市的书坊业在明清通俗小说的创作、刊刻、传播与接受等各个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在书坊业的推动下,明清通俗小说最终在江南运河城市走向全面繁荣。

皇权与教化:清代武英殿修书处研究

项旋著

168元

2020年7月

9787520366052

武英殿修书处(1680—1912)是专门从事内府书籍刊印、校勘和装潢的清代皇家出版机构,刊印殿本达六七百种,以“精校精刊”著称于世。本书以“武英殿修书处”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发掘利用档案、官书、政典、笔记等文献资料,系统探究设立始末、职官设置、人员分工、后勤保障等基本问题,关注“活”的制度史,动态考察制度损益和日常运作机制,同时从版本学、书籍史等视角考察殿本的形成过程、版刻特征及其售卖流通,从而深入揭示出武英殿修书处的政治文化内涵。武英殿修书处作为清代“皇家出版社”,系统全面地厘清其历史源流、发展历程、制度运作、活字印刷等细节问题,对于中国出版史、藏书史、文化史等诸多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为当今图书出版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也将进一步凸显武英殿修书处在清代学术文化脉络中的地位和价值。

私营出版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1949-1956

张春燕著

62元

2016年10月

9787516194096

该书在梳理民国时期私营出版业发展脉络基础上,集中探讨私营出版业改造前的组织机构和经营运作机制,阐述国家制订改造方略的政策依据和私营出版业改造的历史脉络和基本特点。对比分析私营出版业改造前后的改组与转型,突显计划出版体制的特点,展现对新时期出版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本书在内容和体例安排上,不仅关注国家出版政策的变化,更着重探析私营出版业改造中组织制度、运作模式的变迁,关照其同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体制改革的历史关联。

金代图书出版研究

李西亚著

68元

2015年9月

9787516168004

辽宋夏金时代正值我国出版业的黄金时期,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权继承了辽与北宋已有的出版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为推动我国北方地区出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元朝的出版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目前学界对于金代图书出版的研究尚存在许多薄弱的地方,无法全面地认识金代的图书出版。并且现有研究成果更多地集中于金代图书印刷的研究,有关金代图书编纂、金代刻书地点、金代图书的流通等问题还需进行深入探讨。本书稿在积极借鉴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和广泛搜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首次从出版的各个流程上对金代图书出版进行了整体的深入研究。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