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十一章:
第一章是南阳汉代画像石的发现与研究。
第二章是南阳汉代画像石的历史原境。
第三章是随枣走廊与南阳汉代画像石墓的起源。
第四章是南阳汉代画像石的时空序列。
第五章是南阳汉代画像石在墓葬中的视觉构建。
第六章是南阳汉代画像石的五大图像体系。
第七章是南阳汉代画像石的外向型视觉逻辑。
第八章是汉代工官体制与南阳汉代画像石的制作。
第九章是南阳汉代画像石墓墓主身份。
第十章是南阳汉代画像石的流变与影响。
第十一章南阳汉代画像石的衰亡。
本书力求学术上的突破,着重厘清一些模糊的认识,主要解决了如下几项问题。
一是关于汉代画像石墓的起源问题。以前学界也有研究,但莫衷一是。信立祥先生在《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一书中,针对中国汉代画像石发展两个较为集中的地方,有较为客观的论述,他认为在汉代画像石发展前期,南阳地区汉代画像石的制作技艺影响了全国汉代画像石的发展;而汉代画像石发展后期,山东地区汉代画像石的制作技艺影响了全国汉代画像石的发展。这些论述也说明了一些问题,交代了南阳汉代画像石出现较早。但关于南阳汉代画像石的起源问题,信立祥先生没有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梳理与研究,不仅关系到区域文化的研究问题,也关系到全国汉代画像石、汉代画像砖以及汉代壁画的谱系研究问题。通过梳理大量资料,发现南阳南部与湖北北部,也就是随枣走廊及其周边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战国时期,一直是人类生活的热土,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为中国早期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化交汇之地。在两周时期,曾国长期定都于此,形成了诸侯、卿、大夫、士四个阶层,影响着人们对贵族生活的向往,观念之中一直保留着强烈的阶层意识。表现在墓葬上,也极力与贵族进行攀比,但是西汉时期的太守或者类似的官员,他们毕竟无法享用回廊结构的木椁墓,以石代椁的形式也许对这些官员来说也算是一种理想的方式。随枣走廊及其周边地区汉代画像石墓产生的原因,与战国时期郑韩都城产生画像砖椁墓的原因几乎一样,均是中下层官员墓葬礼制方面一种间接的僭越。此外,汉代画像石墓出现于曾国故都,战国画像砖椁墓亦是出现于郑韩都城,其思想动机也几乎一样。至于墓室之中的画像,是源于随枣走廊及其周边地区长期的棺椁漆画装饰与棺椁上面覆盖的帛画。
二是关于南阳汉代画像石的时空序列问题。学界以前对分期问题进行过探讨,但随着南阳汉代画像石墓的不断发掘,为分期问题提出了更加清晰的材料支撑。所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南阳汉代画像石发展的四个阶段,早期是西汉中后期,中期是西汉末到王莽时期,中晚期是东汉早期,尾声期是东汉中晚期。把南阳汉代画像石产生的时间提前到了西汉中后期,也就是汉昭帝时期。在区域分布问题上,把南阳汉代画像石的分布区域扩大到南至湖北当阳、北至许昌的广大地区,这些汉代画像石均是在南阳一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源地在唐河县、枣阳市、随州市一带。所以,我们在分区的过程中把南阳及其周边具有南阳汉代画像石风格的统称为南阳汉代画像石,并提出了一区以唐河县为中心,包括桐柏、新野县以及湖北枣阳市、当阳市、随州市,目前考古发掘23座墓,二区以南阳市区为中心,包括南阳市宛城区、卧龙区、邓州市,目前考古发掘87座墓;三区以方城县城关镇为中心,包括平顶山市郏县、叶县,许昌市襄县,目前考古发掘9座墓。这些汉代画像石墓分布在南北长约400千米、东西宽约200千米的文化走廊中,而这个走廊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南襄隘道。这说明南阳汉代画像石最初出现于随枣走廊,后来蔓延到整个南襄隘道。
三是关于南阳汉代画像石在墓葬中的视觉构建。我们通过梳理考古发掘资料,发现汉代画像石墓是仿照当时汉代人生活的前朝后寝的建筑格局进行的。所以,前室属于各项礼仪活动的场所,而后室是生活的场所。墓室的顶部属于汉代人宇宙观中的天界部分,而仙界往往配置在人界与天界的交汇处。也正是根据这些配置规律,我们提出了南阳汉代画像石五大图像体系,即天界类、仙界类、人间类、冥界与人间交叉类、冥界类。
四是关于南阳汉代画像石外向型视觉模式。书中首先对南阳汉代画像石的制作过程进行了探讨。通过梳理文献记述资料和考古发掘的信息,大致可以把汉代画像石制作分为六道工序:
(1)确定工匠人选;
(2)选取优质石料;
(3)切割打磨石料;
(4)谨慎绘制粉本;
(5)凿錾石刻画像;
(6)按图逐个施彩。
其次是对南阳汉代画像石的雕刻技法进行了考察。大致可以归为五类:
(1)剔地凿纹浅浮雕;
(2)剔地平面浅浮雕;(3)凹地阴线刻;
(4)平面阴线刻;
(5)高浮雕与透雕。
再次是对南阳地区汉代画像石的施彩方式进行了探讨。通过考古发掘资料,目前带有彩绘画像石的墓葬共计12座。墓主人为类太守或秩两千石官员的有5人,两千石以下的有2人。已发现的这批彩绘汉代画像石,随着不同的时代施彩的内容和具体部位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在颜料运用方面,大致有朱红、紫红、粉红、土黄、黑色、白色和粉绿七种,以朱红居首位。最后对南阳汉代画像石的构图进行了探讨,并对空间透视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可分为平视构图法、斜视平列法、鸟瞰透视法。
五是关于南阳汉代画像石与工官体制问题。文中通过大量的材料梳理,认为南阳高规格汉代画像石墓的艺术成就,与工官体制的绘画有着间接或直接的联系。以南阳麒麟岗汉代画像石墓的画像成就为例,这种接近西汉梁共王墓室壁画艺术成就的作品,非一般画家能够完成。我们根据考古发掘报告,得知该墓是南阳迄今发掘出土画像石最多的一座墓葬,其规模不次于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久画像石墓,而冯君孺久画像石墓的墓主身份系太守级别。参照郁平大尹冯君孺久画像石墓,麒麟岗汉代画像石墓的墓主身份也不会太低,应该也相当于太守级别或略高。这类人的墓葬营建虽然不能与西汉时期的诸侯王相比,但他们不惜物力、人力和财力支撑,一般的家庭是承担不起的。另外,南阳在汉代属于中央少府设置工官的地方,说明此地是美术资源发达的地区。在此设置工官目的有二:一是集聚当地的美术人才;二是在中央少府的管理和引导之下,提升这些人才的技艺水平,为中央少府所服务,满足中央少府的需求。根据当时工官的管理体制有命去做、无命自散的原则,这些人在为工官服务之余,被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家所雇,绘制画像石本就在所难免。
六是关于南阳汉代画像石的流变与影响过程中,对洛阳、北京、辽东、四川等地画像石或壁画制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艺术的传播是极其复杂的情况,我们在此说明南阳汉代画像石影响了五个地域只是一个初步的考察,只不过这五个地域比较明显,可以拿出来互证的材料也比较多。其实古代的艺术交流与传播是十分复杂的事情,其方法和形式也多样,以迁徙带动艺术交流的方式最为普遍。所以,从辽东汉魏壁画、巴蜀汉代画像石中我们可以找到人口流动的文献资料,但北京汉代画像石的艺术传播方式,我们已经无法找到相关的证据,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或是商业往来,或是官员调动,或是游学访友,或是人口流动,这些都是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之一。它不像南阳地区汉代画像石艺术对中岳汉三阙画像石艺术的影响,它们之间不仅距离不远,而且交通也十分方便。
此外,书中还对南阳地区汉代画像石产生的历史背景、墓主身份、衰亡时间、衰亡原因、衰亡时期的墓葬形制与画像配置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完整而又系统地还原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的交汇点——南阳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上发生的墓葬艺术变革,这一变革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由“间切形”墓葬到“宅邸形”墓葬的转变,而这一变革的最大成果就是画像石墓的产生,并系统地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一次较为严谨的学术考察,澄清了学界多年困惑的一些问题,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地域文化的基本面貌。
推荐阅读
阳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全两册
卜常 著
IBN:978-7-5227-06689
222年6月
定:398.00元
本书通对考古发掘的119座南阳汉代画像石墓进行梳理,归纳出纯石结构墓6座,砖石结构墓112座,岩洞、砖石混合结构墓1座,其中有墓道73座,无墓道22座,无法确定24座,共计出土汉代画像石1473块。根据这些资料,本书对南阳汉代画像石墓的起源、时空序列、视觉构建、图像体系、视觉模式、墓主身份以及流变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卜友常河南南阳人,现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研究方向为汉代美术考古。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出版《灵石不语斋藏石记》《汉代墓葬艺术考述》《河南省美术馆馆藏灵石不语斋汉代画像石拓本》,主持省部级、厅级科研项目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