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下午,2023北京出版高峰会议在京举行。会议以“携手迎挑战 合作促发展”为主题,聚焦出版行业战略性谋划、前瞻性研究、示范性合作、带动性成果,共商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国际出版合作与共同发展。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作特邀主旨演讲。民进中央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北京市委主委庞丽娟,阿布扎比文旅部阿拉伯语中心主席阿里·本·塔米姆,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勃在开幕式上致辞。
在主旨演讲环节,聚焦“发展与合作”议题,来自中外的10名出版人和专家学者围绕两大议题发表演讲,展开思想碰撞和智慧交流。励讯集团企业事务总裁、爱思唯尔公司董事长池永硕畅谈国际出版企业爱思唯尔在中国的角色演变,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斌以“从知识全球化到智慧全球化”为题展开演讲,英国泰勒弗朗西斯集团全球图书业务总裁、美国出版商协会董事会成员兼财务主管贝谨立演讲主题为“国际出版业的合作共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以“学术出版国际合作前景广阔”为题作主旨演讲。
赵剑英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特别是专业出版和国际出版方面取得的主要业绩。在专业出版上,社科出版社每年所出新书很大一部分反映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现状和水平,因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比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社科出版社一直保持较高的出版比例。其中,2022年后期资助立项图书共1102种,社科出版社入选123种,2021年同期入选90种,位居全国出版社前列。2022年,成果文库立项65种,社科出版社入选9种图书,入选比例占14%。又如,2019年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社科出版社共89种图书获奖,获奖数量居全国出版社榜首,第六、七届社科出版社在全国出版社中排名第二。社科出版社还是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项目独家出版单位。再如,社科出版社的学术著作在历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以及以畅销书为主的“中国好书”奖等高级别奖项中都斩获颇丰。这些都说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拥有丰厚的学术出版国际合作资源。
一直以来,社科出版社十分重视“引进来”“走出去”工作,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多年来,所翻译出版的《剑桥史系列》《正义论》等经典学术作品,获得了国内学界和读者的极大关注与好评。
“走出去”方面更是成果丰硕,已先后与全球30多个国家的70多家出版机构建立合作,签订合作出版协议1042项,合作出版外文图书311种,已形成“理解中国”“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等7大系列26个语种的出版矩阵。中文图书的海外馆藏影响力,是中国出版世界影响力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十二年纵览,社科出版社以9512种入藏图书位列全国出版社第一。
赵剑英指出,从中国的学术出版维度看,学术出版将更加充满活力,国际合作的前景将十分广阔。一是新时代的中国,正在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思想流派异彩纷呈,诗词歌赋精妙绝伦。中华文明既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的智慧,也有安身立命、修身养性的思想智慧和美学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当代中国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特色鲜明,富有活力,充满魅力。关于中华文化的研究成果、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的产品将越来越丰富,这是学术出版国际合作的不竭源泉。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之路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问题”“中国实践”“中国经验”已成为世界人文社科研究的富矿。可以相信,今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从数量和质量上将会得到很大提升,进一步彰显巨大魅力,吸引中外学术界和思想界的关注、阅读和交流,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更多机遇和条件。
三是中国对学术研究和出版投入日益增长。近年来,国家对文化的支持力度显著加大,研发投入和出版资助不断增长,为出版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让学术出版国际合作具备了更好的条件。
结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赵剑英围绕学术出版的未来这一主题还谈了三点认识。
第一,学术出版是学术和思想交流传播的平台,是传播知识和智慧的重要载体。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出版产品形态如何创新多样,学术图书作为最具魅力、最具深度的产品特性不仅不会改变,反而会得到强化。在出版全球化愈加深入的当下,学术图书、学术出版的刚性需求不会改变。
第二,智库成果的出版、传播将成为学术出版国际合作的一个重点领域。近年来,社科出版社倾力打造“中社智库”品牌,注重国际视野,聚焦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目前已出版 1000余种智库研究成果,有近百种智库报告翻译成外文,频频亮相国际论坛,并入藏世界主要大学图书馆系统。
第三,虽然出版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学术出版的国际合作在近年来市场十分活跃,但是,不可否认,学术出版的国际市场渠道还不够畅通,市场潜力还需深入挖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国外市场开发能力,实现本土化、差异化、精准化策略,探索国际合作的新路径,创新国际合作产业链和产品线,融入国际出版市场。
第四,出版科技的创新将不断促进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可以预期,将会有更多中国学术数字资源进入世界学术研究领域。数字出版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正在颠覆传统内容生产、发行方式、阅读方式,不断激发市场新需求,我们要创新多种产品形态,满足国际市场多层次的阅读需求。
因此,相对于目前学术出版的国际合作现状来看,未来学术出版的国际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会议开幕致辞环节和特邀主旨演讲环节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红文主持,主题演讲环节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编委会主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丁以绣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