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明智。
但这句话的前提是,读有生动细节的历史才可找到身临其境的阅读快感,才能真正地领悟到智慧,达到明智。
而要想了解中国历史的兴衰更替乃至细枝末节,必读《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记载逾四千年的中国历史,用本纪、列传、表、志等统一的体裁编写。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有关德行教化、治国安民、修齐治平、选贤任能、为人处世之道等各方面,也都有所涉猎。
但很少有人能完完整整读完《二十四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文言文远离现代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枯燥隐晦,读起来很累;另一方面,每一部史笔法不一,立意各异,真正读懂,很不容易。
那么怎样才能读懂《二十四史》呢?
1994年8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立项了《今注本二十四史》,该项目旨在通过校勘和注释,创造出一整套能够代表当代学术水准、能够为普通阅史者及史学研究者提供极大助益的《二十四史》权威版本。
《今注本二十四史》以“百衲本”为主要底本,辅以多种参校本,全面纠正现行校点本中的校点错误,重新标点校勘,形成一套新校点横排繁体的二十四史权威版本。
传世的二十四史,除前四史有旧注外,后二十史均无注释,这种情形严重制约了利用者的阅读效率。《今注本二十四史》从史家的角度出发,为包括“前四史”在内的二十四部正史全部注释,这在正史整理研究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今注本二十四史》还在校勘、注释过程中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尤其注重以近百年来的考古发现来丰富二十四史,形成一套研究成果与经典史书契合一身,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辉映互证,能够反映当今二十四史研究水准的集大成史学典籍。
项目总编纂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政烺研究员。执行总编纂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赖长扬研究员、孙晓研究员。国内二十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三百余人参与项目编纂。
目前,《今注本二十四史》已出版十八种,预计2025年前全部编辑出版。
《汉书》(精装全28册)
孙晓 主持校注
校注者简介:
孙晓,河南正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曾在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工作。主要从事秦汉史与经学研究。代表作有《中国婚姻小史》《心斋问学集》《两汉社会与经学》《两汉佚经整理与研究》以及《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合著)、《羊角历史文化丛书》(主编)、《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丛书》(主编)等。
内容简介:
《汉书》,东汉班固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自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至新莽地皇四年(23年)共232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卷,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唐代颜师古改为一百二十卷。本次校注以国家图书馆藏北宋刻递修本为底本,参校国家图书馆藏宋蔡琪家刻本等三种版本,并广泛吸收历代研究成果,利用考古和新发现的史料,对人物、地理、职官、典制、史事等加以注释。
今注本《三国志》(全12册)
杨耀坤、揭克伦 校注
校注者简介:
杨耀坤,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魏晋南北朝史专家。已发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论文30余篇,其中两篇分别获1984、1992年四川省社科优秀成果四等奖与三等奖。代表作有《魏晋南北朝史论稿》《中国魏晋南北朝宗教史》《三国志选注》《三国志导读》《陈寿裴松之评传》《资治通鉴新注》。《中国史研究动态》(1954年第5期)及《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曾分别刊载文章,赞誉其《魏晋南北朝史论稿》一书。
内容简介:
《三国志》,西晋陈寿撰,记载自汉末至晋初魏、蜀、吴三国历史的纪传体国别史。全书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今注本二十四史·三国志》选取存世最佳版本为底本,辅以多种参校本,全面纠正现行校点本中的校点错误,形成一套新的校点横排繁体版本。在保证文本精良可靠的基础上,对原书职官、名物、地理、典故等进行系统全面的注释。在校勘、注释过程中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形成一套研究成果与经典史书契合一身、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辉映互证的典籍,注释深入浅出,适合各类读者参阅,为《三国志》整理与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今注本《宋书》(全15册)
朱绍侯 主持校注
校注者简介:
朱绍侯,历史学家,教授,历任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1992年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代表作有《军功爵制研究》《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等。
内容简介:
《宋书》,南朝梁沈约撰,记载南朝宋自宋武帝永初元年(420)至顺帝昇明三年(479)共60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
《今注本二十四史·宋书》选取存世最佳版本为底本,辅以多种参校本,全面纠正现行校点本中的校点错误,形成一套新的校点横排繁体版本。在保证文本精良可靠的基础上,对原书职官、名物、地理、典故等进行系统全面的注释。在校勘、注释过程中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形成一套研究成果与经典史书契合一身、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辉映互证的典籍,注释深入浅出,适合各类读者参阅,为《宋书》整理与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今注本《南齐书》(全8册)
王鑫义、张欣 主持校注
校注者简介:
王鑫义,1943年4月生,安徽阜阳人。教授,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1981年兰州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现任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安徽省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史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安徽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会理事、安徽省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多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张欣,河南南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研究编辑部副编审。201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1年7月参加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代表性学术论文有《汉代公府掾史秩级问题考辨》《论汉代的辟除四科》《汉魏开府制度考》《〈汉旧仪注〉及相关问题考辨》等。
内容简介:
《今注本二十四史·南齐书》选取存世最佳版本为底本,辅以多种参校本,全面纠正现行校点本中的校点错误,形成一套新的校点横排繁体版本。在保证文本精良可靠的基础上,对原书职官、名物、地理、典故等进行系统全面的注释。在校勘、注释过程中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形成一套研究成果与经典史书契合一身、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辉映互证的典籍,注释深入浅出,适合各类读者参阅,为《南齐书》整理与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今注本《梁书》(全7册)
熊清元 校注
校注者简介:
熊清元,原黄冈师范学院纪委副书记,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和历史。主持《文馆词林》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文化诠释、《文选》礼俗文化研究等课题。已发表《〈南齐书〉点校订补》《校史札记三则》《〈文馆词林〉卷三四七佚名阙题残篇考》《〈梁书〉点校辨证》《〈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失误例证》《文馆词林校正匡补》《任昉在南齐的仕历及相关问题》等一系列学术论文。
内容简介:
《梁书》,唐姚思廉撰,记载南朝梁自武帝天监元年(502)至敬帝太平二年(557)共的56年历史。全书共五十六卷,包括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
《今注本二十四史·梁书》选取存世最佳版本为底本,辅以多种参校本,全面纠正现行校点本中的校点错误,形成一套新的校点横排繁体版本。在保证文本精良可靠的基础上,对原书职官、名物、地理、典故等进行系统全面的注释。在校勘、注释过程中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形成一套研究成果与经典史书契合一身、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辉映互证的典籍,注释深入浅出,适合各类读者参阅,为《梁书》整理与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今注本《隋书》(全16册)
马俊民、张玉兴 主持校注
校注者简介:
马俊民,1945年生,天津市人。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曾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教研室主任,天津历史学会理事。代表作有《唐代马政》等。
张玉兴,山东滕州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国史系副主任兼支部书记、硕士生导师。韩国成均馆大学访问学者。长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隋唐史研究。著有《唐代县官与地方社会研究》《图文新解〈泉志〉》等。
内容简介:
《隋书》,唐魏征等撰,记载隋朝自隋文帝开皇元年(581)至恭帝义宁二年(618)共38年的历史。全书共八十五卷,包括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
《今注本二十四史·隋书》选取存世最佳版本为底本,辅以多种参校本,全面纠正现行校点本中的校点错误,形成一套新的校点横排繁体版本。在保证文本精良可靠的基础上,对原书职官、名物、地理、典故等进行系统全面的注释。在校勘、注释过程中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形成一套研究成果与经典史书契合一身、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辉映互证的典籍,注释深入浅出,适合各类读者参阅,为《隋书》整理与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李凭、靳宝 主持校注
校注者简介:
李凭,男,1948年生,江苏省江阴市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1989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代表作为《北魏平城时代》。
靳宝,内蒙古化德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秦汉区域史、史学理论、北京军事史研究,代表作为《大葆台西汉墓研究》。
内容简介:
《今注本二十四史·北史》选取存世最佳版本为底本,辅以多种参校本,全面纠正现行校点本中的校点错误,形成一套新的校点横排繁体版本。在保证文本精良可靠的基础上,对原书职官、名物、地理、典故等进行系统全面的注释。在校勘、注释过程中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形成一套研究成果与经典史书契合一身、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辉映互证的典籍,注释深入浅出,适合各类读者参阅,为《北史》整理与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今注本《金史》(全18册)
张博泉、程妮娜 主持校注
校注者简介:
张博泉,辽宁辽阳人。吉林大学教授,金史研究的集大成者。曾任吉林省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副会长、名誉理事长、顾问、名誉会长,中国元好问学会副会长、顾问,吉林省东北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吉林省地名学会及吉林省地方志学会顾问、常务理事。著有《金代经济史》《金史简编》《金史论稿》《中华一体的历史轨迹》等。
程妮娜,辽宁沈阳人。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匡亚明特聘教授。兼任吉林大学民族研究所所长、《史学集刊》副主编、哲学社会学院双聘教授。长期致力于辽金史、东北民族史、中国边疆史研究,代表作有《古代东北民族朝贡制度史》《金代政治制度研究》《古代中国东北民族地区建置史》等。
内容简介:
《今注本二十四史·金史》选取存世最佳版本为底本,辅以多种参校本,全面纠正现行校点本中的校点错误,形成一套新的校点横排繁体版本。在保证文本精良可靠的基础上,对原书职官、名物、地理、典故等进行系统全面的注释。在校勘、注释过程中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形成一套研究成果与经典史书契合一身、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辉映互证的典籍,注释深入浅出,适合各类读者参阅,为《金史》整理与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史记》(精装全25册)
吴树平 主持校注
校注者简介:
吴树平,山东平度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职中华书局,主持学术刊物《文史》的编辑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代表作有《秦汉文献研究》《东观汉记校注》《风俗通义校释》《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合著)及《二十四史外编》等。
内容简介:
《史记》,西汉司马迁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本次校注以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刻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初印本为工作底本,选取了学界公认的版本价值较高的十种刻本与底本进行对校,并对难解字词、人物、史事、职官、地理、天文、历法、典制等进行注释。
《陈书》(精装全4册)
李天石、张欣 主持校注
校注者简介:
李天石,山东济南人。历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历史学会会长等职。出版学术专著、编著、教材等十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
张欣,河南南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代表论文有《汉代公府掾史秩级问题考辨》《论汉代的辟除四科》《汉魏开府制度考》《〈汉旧仪注〉及相关问题考辨》等。
内容简介:
《陈书》,唐姚思廉撰,记载南朝陈自武帝永定元年(557)至后主祯明三年(589)共33年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六卷,其中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本次校注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汲古阁本、南监本、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等版本,并汇集诸家校勘、研究成果,结合出土墓志、考古材料,对职官、地理、人物、名物制度、典故、史事等进行注释。
《北齐书》(精装全5册)
陈长琦 主持校注
校注者简介:
陈长琦,郑州大学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教育部高校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及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代表作有《六朝政治》《中国古代国家与政治》《中国政治制度史》《战国秦汉六朝史研究》《两晋南朝政治史稿》《官品的起源》等。
内容简介:
《北齐书》,旧题唐李百药撰,记载自北魏末年高欢起兵至北齐灭亡(577)共50余年的历史。全书共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和列传四十二卷。本次校注以百衲本为工作底本,参校宋刻元明递修本、南监本、汲古阁本、殿本、金陵书局本等重要版本,并参考其他史书及相关墓志、出土材料考订人物、史实,注释人物、职官、地理、典章制度、典故等。
《周书》(精装全7册)
陈长琦 主持校注
校注者简介:
陈长琦,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秦汉史学会理事、广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及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代表作有《六朝政治》《中国古代国家与政治》《中国政治制度史》《战国秦汉六朝史研究》《两晋南朝政治史稿》及《北朝五史辞典》(合著)、《中国监察制度研究》(合著)等。
内容简介: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记载了北魏末年战乱、东西魏分裂分治、北周政权盛衰兴亡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的西魏、北周史。全书共五十卷,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本次校注以《四部丛刊》影印百衲本为底本,互校了明南监本、明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等版本,并吸收历代的校勘、研究成果,对职官、地理、人物、典章制度、史事等进行注释。
《新五代史》(精装全6册)
纪雪娟 主持校注
陈智超 审订
校注者简介:
纪雪娟,山东邹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文化史、域外汉籍研究。曾获全国“史学新秀奖”。整理出版古籍《镡津文集》《北磵文集》,代表性论文有《忠孝观建构加快佛教本土化进程》《宋释居简生平与〈北磵文集〉版本考述》《宋代〈醉僧图〉研究》《“儒释融摄”视野下的宋僧“上梁文”书写》《北宋雪窦重显生平及德藏〈祖英集〉研究》《二十世纪以来宋代三教关系研究综述》《宋僧契嵩〈镡津文集〉版本考述》《北宋“守内虚外”国策的再认识》等。
陈智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宋至明代历史、历史文献学等。代表作有《解开<宋会要>之谜》《宋史十二讲》《陈垣:生平 学术 教育与交往》及《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合著)、《中国史稿》(五代宋辽金元部分,合著)、《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三卷)》(陈智超、乔幼梅主编)、《宋会要辑稿补编》(徐松辑,陈智超整理)等,整理陈垣先生论著《陈垣史源学杂文》《陈垣学术论文集》《道家金石略》等。
内容简介: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记载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54年的历史。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世家十卷、十国世家年谱一卷、考三卷、四夷附录三卷。本次校注以百衲本为底本,以中华修订本、宗文书院本、殿本为通校本,并广泛吸收学界的校勘、研究成果,对五代时期人物、地理、职官、礼制、风俗等进行注解,特别是对过去未有注释、难以理解、极易出错的名词进行了笺注考证。
《晋书》(精装全26册)
梁满仓 主持校注
校注者简介:
梁满仓,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多次参与或独立承担院所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项目成果《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合著)、《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独著)、《礼与中国古代社会》(合著)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其中《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获得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优秀成果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兼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荣誉副会长、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编委、重庆僚学研究中心高级顾问、陕西省三国文化研究中心顾问、四川省诸葛亮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
内容简介:
唐修《晋书》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叙例和目录各一卷,共计一百三十二卷。因目录置于书首,叙例佚失,故现存一百三十卷。其所记史事,凡西晋四帝五十三年,东晋十一帝一百零三年,共计十五帝,一百五十六年(265—420)。关于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及汉人张轨、李玄盛所建(前凉、西凉)偏霸政权的史事,则编入二赵、三秦、五凉、四燕、夏、成等十六国的载记和列传之中。今注本《晋书》原文约一百八十万字,注文近四百万字,其主要内容有点校文字、疏通史事、注释典章、考证讹误等。
《辽史》(精装全10册)
李锡厚,刘凤翥 主持校注
校注者简介:
李锡厚,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为辽宋金史。著有《耶律阿保机传》《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辽金卷》《临潢集》以及《中国政治制度史·辽金西夏卷》(合著)、《辽西夏金史研究》(合著)等书,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刘凤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绝学(契丹文字)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辽史及契丹文字。编著有《遍访契丹文字话拓碑》《契丹寻踪》《契丹文字研究类编》《女真译语校补和女真字典》以及《契丹小字研究》(合著)、《辽上京地区出土的辽代碑刻汇辑》(共同编著)等书,在《民族研究》《民族语文》《考古》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百余篇。
内容简介:
元修《辽史》一百一十六卷,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记载始于后梁开平元年(907)耶律阿保机夺取汗位,止于辽保大五年(1125)天祚帝战败被俘,凡218年间史事。今注本《辽史》以百衲本为底本,以明抄本、南监本、北监本、殿本、大典本为参校本,并参考中华点校本、修订本、陈述《辽史补注》、杨家骆和赵振绩《辽史长笺》等诸家整理成果,注释侧重辨析制度、补苴罅漏,荟萃学界研究成果。
《南史》(精装全18册)
赵凯,汪福宝,周群主持校注
校注者简介:
周群,中国历史研究院专项工作处处长、编审,《历史研究》副主编,兼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史、中国思想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等报刊发文数十篇,主编《清史研究发展与趋势》系列文集。代表作有《秦代置郡考述》《〈汉书·地理志〉所述西汉置郡考实》《西汉二千石秩级的演变》等。
赵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海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秘书长。主要从事秦汉史、社会史研究。编著有《中国古代历史图谱·秦汉卷》(合著)、《郭沫若年谱长编》(主要作者),发表《汉魏之际“大冀州”考》《西汉“受鬻法”探论》《社会舆论与秦汉政治》《域外存珍:简述韩国古代文献中的秦汉史研究资料》等论文。
汪福宝,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民族史、芜湖地方史。先后主编和参与编纂《中国饮食文化辞典》《国史中的芜湖》及《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历史大事典》《心灵长城》《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安徽文化史》《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等。发表《蜀汉统治南中历史作用的再认识》《秃发、拓跋“分姓”目的辨析》等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南史》记述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四个南方政权的历史,起于宋武帝永初五年(420),讫于陈后主祯明三年(589),时跨一百七十年。全书凡八十卷,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今注本《南史》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南宋刻本为底本,所缺三十五卷配补中国台湾藏元大德丙午广德路儒学刊明印本,由此形成年代更早的版本优势,以期更接近《南史》本初面貌。同时参校汲古阁本、武英殿本,必要时延及南北监本、金陵书局本等版本。注释方面,对书中人名、地名、职官、生僻字次、典故及不易理解的名物、制度等,进行或繁或简的注释。
《旧五代史》(精装全22册)
陈智超,纪雪娟 主持校注
校注者简介:
陈智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宋至明代历史、历史文献学等。编著有《解开〈宋会要〉之谜》《宋史十二讲》《陈垣:生平 学术 教育与交往》 及《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合著)、《中国史稿》(五代宋辽金元部分,合著)、《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三卷(陈智超、乔幼梅主编)、《宋会要辑稿补编》(徐松辑,陈智超整理)等,整理陈垣先生论著《陈垣史源学杂文》《陈垣学术论文集》《道家金石略》等。
纪雪娟,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曾获全国“史学新秀奖”“成庆华宁可奖学金”等奖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文化史、域外汉籍研究。整理出版古籍《镡津文集》《北磵文集》,发表《忠孝观建构加快佛教本土化进程》《宋释居简生平与〈北磵文集〉版本考述》《宋代〈醉僧图〉研究》《“儒释融摄”视野下的宋僧“上梁文”书写》等论文。
内容简介:
《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北宋薛居正等奉敕编修,记载了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至后周世宗显德七年(960)共五十余年的历史。今注本《旧五代史》以陈智超《辑补旧五代史》为底本,吸收该书校勘成果,同时笺注考证名物、疏解注释典章、纠谬补阙史实,充分吸收当今国内外学界对《旧五代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后汉书》(精装全24册)
卜宪群、周天游 主持校注
校注者简介: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研究动态》主编。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地名遗产文化保护促进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版《秦汉官僚制度》、《中国魏晋南北朝教育史》、《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五卷本《中国通史》、三卷本《地图学史》等著作13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周天游,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馆长,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双一流”特聘教授。历任西北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图书馆馆长,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学术代表作有《秦汉社会文明》(合著)及《秦汉史研究概要》《古代复仇面面观》《后汉纪校注》《八家后汉书辑注》《汉官六种》《西京杂记校注》等。
内容简介:
范晔《后汉书》包括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南朝梁刘昭为《后汉书》作注时,取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附于范书纪传之后,二者合刊流传于世,此即今本《后汉书》一百二十卷。《后汉书》记事起于王莽天凤年间(14—19),终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凡二百余年。今注本《后汉书》以国家图书馆藏两种北宋刻宋元递修本为底本,参校本为国图藏宋绍兴江南东路转运司刻宋元递修本、元大德九年宁国路儒学刻明成化递修本、清乾隆武英殿本,同时参考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点校本、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对于人名、地名、职官、生僻字词典故及不易理解的名物、制度、现象,皆加以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