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简到唐楷:中古时期书迹研究
2023-08-11 15:2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汉代的书写方式与工具、材料

 

书写方式、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是书写活动不可缺少的,它们之中任一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书写效果。而且,“主书”之吏的书写方式、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直接诱导了书体的演变,是书体演变和简牍书法风格形成的外在动力。

()书写方式

书写方式是指书写者的书写姿态。它包括书写者的书写姿势、执笔和运笔方式。唐宋以前,由于高案桌椅尚未出现,人们的书写姿势不像今天是伏案书写,而是席地而坐,左手执简右手执笔。书写姿势的不同,自然会使执笔和运笔方式不同。关于古人的执笔方式、执笔姿势与书写姿势,当代学者也多有讨论:

古人席地而坐,左(手)执纸卷,右(操)笔管,肘与腕俱无著处,故笔在空中可作六面行动,即前后左右以及提按也。逮宋世既有高桌椅,肘腕贴案,不复空灵,乃有悬肘悬腕之论。

写字执笔方式,古今不能尽同,主要随坐具不同而移变。席地时代不可能有如今天竖脊端坐、笔管垂直的姿势……我曾注意观察古代人物画中所绘写字执笔姿势,也无不是斜执笔管的。

1958年湖南长沙金盆岭9号墓西晋永宁二年对坐瓷俑(1)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佐证。

从汉简到唐楷:中古时期书迹研究

图1 永宁二年对坐瓷俑

 

杨森在《浅谈中国古代执笔方式》一文中,列举了许多古代图录文献中的执笔图,如顾恺之《女史箴图》、阎立本《北齐校书图》(图2)等。庄天明在《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一书中,对大量的古今执笔图像进行了梳理考证,厘清了中国古今执笔的流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三指斜执笔”(单钩)(图3)是中国古代,尤其是晋唐以前最为常用的执笔法。启功根据一些图像资料推测指出:“三指握管法是特指席地而坐时书写的方法,古人席地而坐时,左手执卷,右手执笔,卷是朝斜上方的,笔也向斜上方倾斜,这样卷与笔恰好成垂直状态。此时握笔最省事、最自然、也是最实用的方法就是用拇指和食指从里外分别握住笔管,再用中指托住笔管,无名指和小指则仅向掌心弯曲而已,并不起握管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三指握管法与今日我们握钢笔、铅笔的方法一样……敦煌壁画上也有类似的形象。”

 

从汉简到唐楷:中古时期书迹研究

图2 《女史箴图》《北齐校书图》执笔

从汉简到唐楷:中古时期书迹研究

图3(北宋)李公麟(传)《西园雅集图》(局部)三指斜执笔图

 

此外,我们从一些汉代画像石和壁画(图4)上也可以见到,汉人席地而坐,左手持简,右手捉笔,斜执笔书写的场景。郑培亮、卢芳玉根据汉人的书写姿势、汉代毛笔和简牍材料的特点综合考究后,认为汉人使用的毛笔之所以在笔杆长度、粗细和笔毫的选料上如此讲究,都是为了适应当时书写的姿势和习惯,以及使用的简牍材料。

从汉简到唐楷:中古时期书迹研究

《主记史》

从汉简到唐楷:中古时期书迹研究

《主簿》

图4 河北望都2号汉墓壁画

 

学界将秦汉时期的这种书写方式称为“简牍书写方式”。它具有用指、腕灵活,纵向取势自然和快速书写的特点。有学者认为简牍书写方式与简牍文字形态和书体的演变是息息相关的。沃兴华指出:“简牍文字右向倾斜,是当时人们书写运指为主,自然生理因素造成的左高右低字态。由于生理原因,汉字横画的书写,若强调用腕,会左低右高,若强调用指,则相反;强调用指,字右部折笔易连成一条左旋的弧线。重视用指的写法在西汉文帝至武帝时期非常流行。”丛文俊指出:“秦简的字势与左手执册,右手写字的姿势有关,并指出其意义在于,能对平稳的篆体线条造成破坏,促进隶变的进程。”黄修珠在《论古代简牍书写方式与今草的形成》一文中谈道:“简牍书写方式主导了草书由隶草、章草向今草发展的方向,是今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魏晋南北朝,类似于马扎的胡床坐具开始流行,中原的床榻坐具也明显增高,它改变了中原人长期跪坐和箕踞方式,垂足高坐日益流行。特别是到了唐宋以后,高案桌椅和纸的使用改变了人们的书写姿势和字的大小,人们的执笔方式也由“单苞”变为“双苞”(拨镫),肘、腕的用笔方式也逐渐成为主流,笔画和字势的“右上”倾斜成为汉字的主要形态。

 

(节选自第一章第三节)

 

 

从书写者、书写方式、工具材料、笔法、书体、书风等方面,对中古时期书迹及其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考察,揭示了中古时期书法的发展脉络。

 

从汉简到唐楷:中古时期书迹研究

点击上方书影可直接购书

 

从汉简到唐楷:中古时期书迹研究》

冉令江 著

定价:108.00

2023年6月出版

ISBN:978-7-5227-1564-3

 

内容简介

本书从书写者、书写方式、工具材料、笔法、书体、书风等方面,对中古时期书迹及其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考察,揭示了中古时期书法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古时期书写者、书写方式、工具材料与笔法演变、书体、书风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书充分利用汉晋简牍、残纸等原始书迹和铭石书迹,结合史料文献,从墨迹、铭刻两大书迹体系出发,对体现时代特征的代表性书迹,以专题的形式深入探讨,明辨书法之变的特征和根源,以期推进中古书法史研究。

 

作者简介

冉令江,山东肥城人,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史博士后,任教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全国重大主题展览、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审读委员。主要研究书法史论与创作、北朝艺术史。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3项,在《中国书法》《中国美术研究》《书法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从汉简到唐楷:中古时期书迹研究》等3部,获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奖等国家级、省级学术成果奖7项。

 

图书目录

(可上下滑动)

 

第一章 汉代书写考察

一 “主书”之吏及其分类

二 汉代“主书”之吏的日常书写活动

三 汉代的书写方式与工具、材料

 

第二章 从“摆动”到“提按”:笔法的空间转变

一 “摆动”“提按”笔法辨析

二 笔法的空间转变:从“摆动”到“提按”

 

第三章 居延简牍书体与书风

一 居延简牍概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二 居延简牍的形制和文本内容

三 居延简牍的书体及其书法风格演变

 

第四章 长沙五一广场简牍隶书及其书风

一 五一广场简牍的形制与文本内容

二 五一广场简牍的书写者

三 五一广场简牍的隶书及其艺术风格

四 五一广场简牍隶书与东汉碑刻隶书之比较

 

第五章 魏晋残纸书法与王羲之书法之比较

一 魏晋残纸书法及其特征

二 王羲之“今体”特征

三 王羲之书法与魏晋残纸书法的比较

 

第六章 楷书的生成及其流变

一 楷书的生成、流变空间

二 民间书迹与楷书的发生、流变

三 文人书家与楷书的流变

四 “王褒入关”与南书北传

 

第七章 楷书的艺术风格及其演变

一 平划宽结:“平城体”魏碑书风

二 斜划紧结:“洛阳体”魏碑新风

三 复归隶意:北朝刻经及其书风

四 题铭与风格:河东地区北朝后期造像碑书法

五 “提按”用笔与唐楷的演变

 

附录一 卫派“古法旧体”在北魏的传承——以崔、江等士族书家为例

 

附录二 侯马盟书书法的笔势与体势——兼与楚简书法相比较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