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以宋代诉讼惯例为基本研究对象。所谓诉讼惯例,是指诉讼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为官方和民众普遍认同并加以恪守的各类习惯性规则。诉讼惯例根源于律令规定,产生于司法实践,其主要功能在于完善诉讼规则,推动司法进程。惯例(故事、故实、旧例、惯习等)在法律创制、适用和演进中的关键作用,前人早已有所抉示:“由惯习进而为惯习法,由惯习法进而为成文法,由单行法进而为法典。发达之顺序,既历历如上所述。虽然,抑又非徒理论上之推想也。”本书从宋代政治与法律互动关系之研究视角出发,将诉讼惯例置于宋代“祖宗家法”体系架构之内,系统观察和思考宋代诉讼法制文明样态,重点对宋代诉讼惯例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具体研究议题的提出及阐释,是学术研究之关键所在。对于具体研究问题的发现、凝练和探究,柳立言已经做出精辟论证:“一时代的重要问题,应由当时人而非后人所认定。有些被宋人视为重要的问题,如父子同籍共财,在今日已不重要,同样道理,今日视为重要的问题,如男女平权,在宋代却不一定重要。”因此,充分关注宋代诏令、奏议、案例等原始文献,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阐释问题,将成为本次研究开展的基本路径。此次研究以《宋刑统》《天圣令》《庆元条法事类》等法典和《折狱龟鉴》《棠荫比事》《名公书判清明集》等判集,《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籍为基本依据,参考《新出宋代墓志碑刻辑录》《宋代石刻文献全编》《宋代墓志辑释》《宋元方志丛刊》等碑铭、地志资料,重视借鉴宋代考古等相关领域的前沿成果,关注宋代诗词、文集、杂著、笔记中狱讼故事蕴含的文化信息,分析社会不同阶层对于诉讼规则的认知水平。总体而言,课题研究立足中国古代诉讼规则的生成、发达与运行,以两宋时期(960—1279)为历史剖面,以诉讼文明为研究视阈,以诉讼惯例为具体对象。通过勾勒宋代诉讼法律文明的历史图景,诠释诉讼惯例、诉讼制度、诉讼观念、诉讼文化等元素的交互关系。经由系统考察唐宋时期诉讼规则继受与变革的时代背景、历史轨迹与后世影响,最终查明我国固有诉讼规则之发展规律、适用状态、演进模式、转型格局等,为全面依法治国伟大方略的实现提供理论诠释和历史镜鉴。
体系架构
本书分为绪论、总论、各论、结论四部分,合计十六章,47万字,于每章结尾设置“小结”。“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理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等。“总论”主要阐释宋代故事之地位功能、诉讼惯例之运行状态和诉讼惯例之因革路径三个问题,是关于宋代诉讼惯例问题之概括描摹。“各论”内容依次为越诉、不干己之诉、赦前事之诉、取会、鞫治、三问、录问、杂治、狱空、雪活、长流、停刑、赐死、骨价等十四个专题。最后为“结论”,通过凝练本书研究结论,形成基本学术观点。在文本架构、资料运用和理论阐释方面,力图做到体系严谨、逻辑严密、资料翔实、说理明晰。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诉讼惯例”问题属于诉讼法史研究的新兴领域,前人学术成果相对匮乏,在学术创新与科学论证方面均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本课题“宋代诉讼惯例研究”所涉及的宋代史料卷帙浩繁,其中诉讼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方面,需要投入较多时间与精力。课题研究将竭力凸显研究方法之多元与创新,达到法学与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研究方法有机融合,势必需要在观点提炼、篇目规划、学理阐释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主要创新
第一,选题新颖。目前学界对“诉讼惯例”的关注相对有限,鲜有专门论著问世。具体至宋代诉讼领域,专门研究成果更为稀见。此次研究秉承寻流溯源的研究理念,拟对“诉讼惯例”在宋代的嬗变与运作进行深入讨论,全面探究唐宋之际诉讼规则的继受与变革,尤其关注晚唐、五代典制对宋代立法之深刻影响。探究宋代诉讼规则体系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脉络;重点关注惯例性规则在宋代诉讼诸多环节之生成、运行和发展基本模式,最终查明中国社会自“中古”转入“近世”之际,“故事”等惯例性规则在法律创制、法律适用、法律实践等领域之地位、功能与价值。
第二,视角宏观。首先,本课题研究注重通史视野与断代特色的紧密结合,从我国数千年诉讼规则变迁的视角观察宋代诉讼惯例问题,尤其关注汉、唐、五代典制对宋代诉讼规则之深远影响。其次,课题研究将诉讼惯例研究置于宋代“祖宗家法”体系之内,通过剖析各类“本朝故事”以及宋代阐释、征引或援用“前朝故典”之内涵、功能和价值,查明宋代以“故事”为代表的各类惯例性规则嬗变和运作的一般规律,进而对作为“故事”族群重要组成部分的“诉讼惯例”进行深入思考。再次,课题研究注重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视野进行专题研究,注意章、节之间的前后照应与相互勾连,在突出问题意识的同时,注重对宋代司法流程进行整体考察。
第三,资料全面。本课题研究依据的资料大致分为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两大系列,在传世文献利用方面,除传统史籍以外,尤其注意开掘与利用诏敕、奏议、官箴、方志、笔记、稗史、文集、诗词所见诉讼资料。着力挖掘碑刻、墓铭、方志中蕴含的法律史料,尤其关注《新出宋代墓志碑刻辑录》《贞珉千秋——散佚辽宋金元墓志辑录》《明止堂藏宋代碑刻辑释(墓志)》、《宋代墓志》《宋代墓志辑释》《江西出土墓志选编》《新中国出土墓志》《石刻史料新编》等宋代墓志、碑刻所蕴含之诉讼法制史料信息,对《乾道临安志》《淳熙新安志》《嘉泰吴兴志》《宝庆四明志》《景定建康志》《延祐四明志》《吴郡志》《琴川志》《仙溪志》等宋元方志所见司法案例进行辑录和分析,并与传世史籍、杂著、笔记、诗词等进行比对参证,力争得出可以信据的结论。
第四,方法多样。课题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立场,凸显断代特色与问题意识,重视理论创新与学术传承。广泛借鉴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等领域关于传统诉讼规则的研究方法与最新成果,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具体而言,此次研究在坚持诉讼法学理论架构的基础上,综合汇通“史料考订”“二重证据”“文史互证”“统计分析”“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宋代法制领域,彰显史学、法学、社会学研究路径之有效沟通。本研究强调学科互补,力求方法多样,最终达到建构宋代诉讼法律文化立体多维图景的研究目的。
《宋代诉讼惯例研究》
陈玺 著
ISBN:978-7-5227-1677-0
2023年5月
定价:25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中国古代诉讼规则的生成、发达与运行,以两宋时期(960年—1279年)为历史剖面,以诉讼文明为研究视阈,以诉讼惯例为具体对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通过勾勒宋代诉讼法律文明的历史图景,诠释诉讼惯例、诉讼制度、诉讼理论、诉讼观念、诉讼文化等元素的交互关系。经由系统考察唐宋时期诉讼规则继受与变革的时代背景、历史轨迹与后世影响,最终查明我国固有诉讼规则之发展规律、适用状态、演进模式、转型格局等。在立足古代诉讼法治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全面依法治国伟大方略的实现提供理论诠释和历史镜鉴。
作者简介
陈玺,男,1976年生,陕西西安人,历史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法制史研究。主持2010、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法学家》《法商研究》等刊物表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