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作|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
2023-08-31 21:0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005年再版序

本书于 1994 年初版发行,至今已阅十一个春秋。早在几年前,书店即已售罄。为应读者需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决定再版。既然社会有此需要,大概也表示我当年为写作本书付出的辛劳没有白费,这是我感到欣慰的事情。

《西方宗教学说史》是一本部头不小、专业性又相当强的纯学术著作,初版5000 册,印数不算少。一般说来,大概只有专业的宗教学者和对西方宗教学说有一种学术兴趣的人文学者,才会劳神费心去读它。再版本书,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宗教学者队伍的规模之大以及宗教学术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近代宗教学的奠基人麦克斯·缪勒有句名言:对于宗教,只知其一者,一无所知。短短一句话,富含深刻的哲理。事实确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只知道一种宗教,那他只可能对此宗教采取绝对信仰的态度,因为他别无选择。假如此人接触和知道了多种宗教,他的头脑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各种宗教的异同和价值进行比较性的思考,甚至可能在理智上引发对原来所信宗教的怀疑,从信仰走向知识。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宗教信仰范围,而且广泛适用于包括宗教学在内的一切学术研究领域。任何一门学问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曾出现过各种不同的学说和方法,进而形成争鸣齐放的不同学派。治其学者如果“只知其一”,势必成为此一学派的随声唱和者,不可能推动这门学问走向新的发展。几十年来,我一直从事哲学和宗教学的研究。在学术探研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麦克斯·缪勒那句名言的意义。搞哲学的人,如果不懂哲学史上各派哲学的性质、意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而只知道其中一种哲学,那实际上是对哲学“一无所知”。同样道理,搞宗教学研究而不知道宗教学说史,那实质上也是对宗教学的“一无所知”、正是对这个道理有点觉悟,我在研究宗教学、写作《宗教学通论》和《宗教学通论新编》的过程中,首先研究的就是西方宗教学说史,把治“史”作为治“论”的先导。因此之故,《通论》和《新编》在分析一种宗教现象时,一般总是尽量广泛地征引和比较宗教学说史上各派各家有关的理论和方法,然后得出我认为应该得出的结论。这种学术研究方法,我认为是有成效的。借本书再版之机,我斗胆向读者建言:如果你们将来从事学术研究,不管搞的是哪一门学问,先研究点本行学问的学说史是大有益处的。

《西方宗教学说史》的研究对象涉及上下两千几百年的众多思想家,有其浩如烟海的资料和丰富多彩的内容,研究者即使付出毕生的精力,也难以穷尽它的方方面面。我这本书,只是一个初学者的起步之作,我深知它的缺欠。本来,我应该在本书再版之际,对它作一番修正补缺的修理之动,尽量求其完善。可惜的是,“上帝”既没有赐给我充分的精力,也没有留给我足够的时间,我不得不满怀遗憾的心情,让它带着我留下的“缺欠”重新付梓。我恳祈读者们的理解,更希望得到读者们的指教。

 

吕大吉

2005年5月于北京

 

名人名作 | 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

 

名人名作 | 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

点击书影进入购买链接

 

《西方宗教学说史》

吕大吉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5月重印

定价:156元

 

01

内容简介

 

本书以西方各历史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及宗教学者对宗教问题所做的一系列理智性、学术性的探讨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思想资料和透辟的理论分析,辩证地揭示了西方种种宗教学说的启蒙性质、内在逻辑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构建起西方宗教学说史的范畴系统和逻辑体系,填补了我国宗教学学科体系的空白,为我国宗教学术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本次重印,修订了若干讹误。

 

02

作者简介

 

名人名作 | 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

 

吕大吉,1931年9月生于四川省达州市。195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顾问。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6月在北京逝世。学术专长为宗教学。主要学术著作有:《巴克莱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批判》、《洛克物性理论研究》、《宗教学通论》(主笔兼主编)、《人道与神道一宗教伦理学导论》、《西方宗教学说史》、《宗教学通论新编》、《宗教学纲要》、《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四卷本,与余敦康、牟钟鉴、张践合著)、《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研究》(与高师宁合著)、《从哲学到宗教学吕大吉学术论文选集》、《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总主编)。译著有:[英]夏普著《比较宗教学史》(与何光沪、徐大建合译)、[英]大卫·休漠著《人类理智研究》。

 

 

吕大吉著作推

 

哲学与宗教学研究

吕大吉 著

 

本书为学部委员专题文集丛书之一,收集了荣誉学部委员吕大吉的研究宗教学的具有代表性的论文19篇,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研究,西方近现代哲学、宗教研究,中国宗教研究,宗教研究方法及其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研究

吕大吉、高师宁 著

 

本书是对马克思主义有关宗教理论的总体研究,其讨论范围涉及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青年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初创的时期,一直到列宁主政的苏联时期。作者所研究的不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诸位具有经典地位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关于宗教的理论和政策。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打破对马克思主义的僵化理解,有助于我们更真切地看出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真实发展脉络。全书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还原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说在历史情境中的发生史。是一部理论功底深厚、历史感强、秉持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的厚重的学术著作。

 

 

宗教学通论新编

吕大吉 著

《宗教学通论新编》是对吕大吉先生主编和主笔的《宗教学通论》(1989年初版)的完善和发展。《通论》曾是我国宗教学术界建构范畴体系、填补空白的理论巨著,哺育了一代学人。1998年,吕大吉先生根据原有内容结构及学科新发展对该书重写,从内容到体系结构都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删节和补充,是为《新编》。此次重印,作者又对《新编》进行了文字上的修订,增加了附录部分。该书以真理为师,博采众长;作者提出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的原则,对各种形态的宗教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和评价。全书主体分“导言”、“宗教的本质及其表现”、“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宗教与文化”四部分,理论新颖,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作者的“宗教四要素说”以及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式”,而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等学术观点,成一家之说并广有影响。

 

 

西方宗教学说史

吕大吉 著

本书以西方各历史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及宗教学者对宗教问题所做的一系列理智性、学术性的探讨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思想资料和透辟的理论分析,辩证地揭示了西方种种宗教学说的启蒙性质、内在逻辑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构建起西方宗教学说史的范畴系统和逻辑体系,填补了我国宗教学学科体系的空白,为我国宗教学术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宗教学通论

吕大吉 主编

宗教学是一个新学科,在我国具有开创性和填补空白的意义。本书共分导言、宗教的本质及其表现、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关系、社会主义与宗教等部分,全面地论述了关于宗教的各种问题,如宗教的本质、现象、分类、关系、起源、发展、演化、影响等等。同时介绍了我国学术界几十年来几乎一无所知的西方宗教学的内容和进展,并且批判地吸收了它们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问题,如宗教体验等,在我国曾长期属于禁区,甚少有人涉足。本书既具有相当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

 

洛克物性理论研究

吕大吉 著

 

本书除内容提要和前言外,共分六部分,分别论述了从古代希腊的素朴唯物主义到洛克的两种性质学说、“第二性质”的真义和批判者们的误解、自然科学的裁判、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及其他、“反映”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以及关于列宁的有关论述。在西方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哲学家所提出的物性理论,以英国经验论哲学家约翰·洛克关于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学说最有代表性,对以后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最大。作者认为,洛克关于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物性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原子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总结了十七世纪以伽里略、波义耳、牛顿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和以笛卡尔、伽桑狄、霍布斯为代表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有关物性问题的学说,集中体现了从古代希腊的素朴唯物主义到十七世纪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世界观,而我国学术界对洛克的物性学说,评论得最多,误解也最大。作者从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史、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反映论和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等多种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和论证。既纠正了把以洛克的物性理论为代表的十七世纪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古代的素朴唯物主义对立起来,从而导致的对西方哲学史的曲解。同时,也纠正了当时国内哲学界流行的庸俗唯物主义和庸俗反映论。作者在该书中所作的研究和论述,不仅对于西方哲学吏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