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自己的价值:自我哲学治疗术
2023-09-08 22:0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内心生活,就是我的全部生活,我不知道别人,但我知道我自己就是这样的。我和卢梭一样,在人面前,有些不知所措,说话任性而不得体。笔下的卢梭,才算真正的卢梭,我知道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于是,孤寂是我和卢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至于这个问题是哲学的,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真实感受就是我的判断。我感到我存在,我既是判断者又是当事人,这怎么会错呢?

 

“我思,故我在。”但很少有人把笛卡尔这句伟大的话朝我现在正在想到的方向想,我想说当我说“我感到我存在”的时候,我是彻底孤独的。孤独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心理疾病”,但是难道不可以享受这种“心理疾病”吗?我没有体验外部世界的生活,但是难道我不是正在体验“没有体验外部世界的生活”的生活吗?只要乐观和愿意,满怀兴致地期待新的一天,我就能感受到独有的幸福。

 

在孤独面前,就像在死亡前面一样,人人平等。我不知道别人,但我知道在我这里,活出我自己,就是活出我自己的孤独。怎么活出来呢?我把它写出来。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一想到自己,总会有一种凄凉感,无论是国王还是乞丐都是如此。怎么办呢?去消遣。当人沉浸于自己所喜欢的事情时,就不会感到孤寂无聊了。我总记着帕斯卡尔这句话,甚至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我的意思是说消遣甚至比思想本身更重要,比“正确”或“无私”更重要。

 

比如,你明明知道某个人很坏,或者这是个愚蠢和不争气的人,那么你完全可以用欣赏而不是绝望的眼光,满怀惬意地看着他到底能坏到什么程度、愚蠢到什么程度(这叫做精神能量在性质上默默而快乐的变形与转化),要滋润自己这样的能力:乐观豁达,不生气,就是不生气。当你该生气而不生气的时候,你周围会有某些熟人因为你不生气而生气,但这与你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是的,你可能因此会失去某些“朋友”,但倘若失去了,你应该理解为这些人从来就不曾是你的真朋友,因为他们并不了解你的真情实意,那就是你心底里的热情与才华。

 

每个人由于天性不同,会有无数的消遣方式。我的消遣方式是精神的、形而上的,我写出自己的孤独。我惊奇地发现,书写使我不再孤独,写作是十分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但是,与其说我就是我自己的心理医生,不如说我在对自己进行哲学治疗,我在我自己身上做实验。这个实验不需要打针吃药,我唯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本能的冥想如实记录下来。我让想与写同时发生,尽量避免人们早已习惯了的先想后写。

 

当然,想与写的绝对同时性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把它们之间的距离缩小到几乎为零。这个零很像是遥远的地平线——无限,从那里冒出来的不仅是美,更是真实,因为来不及编造,就像恐怖袭击突然来临的时刻,即刻反应最能考验或检验一个人的内心素质。当我把写作当成最好的精神消遣并试图以如此的方式化解孤寂无聊感时,我的精神处于矛盾状态:“我”成为这本书的关键词,它一再出现,但是它绝对不是我本人,它只是我想象出来的,就像卢梭创造出一个原本不存在的“爱弥儿”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是愉快的,时间在不知不觉地流淌,我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活出了我自己。我是当事人,因为我只写我的真实感受。“我思故我在”的另一个不容易被人想到的意思是,感受和判断其实是一回事。

 

人类一切曾经有的伟大智慧,只要引起我的共鸣,都对我有深深的诱惑力,只要它们不妨碍我活出我自己,只要它们能让我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活在永远绵延着的当下,只要它们是美的。它们越美,就越会使我产生对它们动手动脚的冲动。我来不及考虑应不应该的问题,因为我之所以有如此的举止或句子,漂亮本身要担负一定的责任。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命令我或者教会我应该写什么或者怎么写,就像我对什么样的漂亮有更强烈的反应是天生的,我不是随意乱写的。但我选择句子的时候,并不会太在乎是否能从前面的句子中推论出来,甚至也不会有清晰明确的动机,我只是出于朦胧而清晰的抽象冲动,仿佛暗中获得了某种启示。但是在前一秒钟,我还不知道那是什么,句子和美一样是突然降临的。互相矛盾?是的,就像卢梭既撒谎又真诚,这两种情形都是真的!违反形式逻辑?难道人在激情的时刻会遵循逻辑吗?不会,怎么快乐就怎么来,思考反而成为快乐的障碍。

 

但吊诡的是,思考同时又是快乐的发动机——这就是哲学治疗与心理医生的根本区别,尼采当然比弗洛伊德更加高明,因为弗洛伊德的唯一目的,是给病人解除精神压力乃至治愈精神抑郁,而尼采则说,这大可不必,抑郁和孤独一样根本是无药可医的。是的,弗洛伊德自己也抑郁。尼采的思考所给出的方案是:不必治,让坏事坏到底,等待事情最糟糕的结果出现,看它到底能糟糕到什么程度!并不能从“什么都不在乎”推导出“什么都可以做”,就像不能从“如果上帝不存在”推导出“什么都可以做”一样。因为人不同于一块石头、一棵树、一条狗,人有自己的世界。如果一个人在世界上不做人的事,那就把自己等同于石头、植物或动物了——人之所以不是它们,在于人会思考。

 

人绝对不是只有学了哲学之后才会思考的,思考是人身上天然潜伏着的能力。所谓思考,最通俗的说法是:人在做某件事情的同时,有能力知道自己正在做这件事。普通人只是在做事情并从做事情本身的成败中获得快乐或苦恼,而哲人则能超越做事本身,返回在俗人看来是“没用的”心灵或者灵魂。因此,思考又分两种:在世俗的或表象的世界里,思考大致等同于某种计算或者算计,它们可以从实际效果中度量成败;活跃在心灵中的思考,才是哲学家的事情,属于哲学治疗的范围,它们属于神秘的本体世界。

 

哲学治疗师与心理医生的区别,恰恰在于对本体世界的态度。事实上,心理医生只停留在现象世界而没有接触到本体世界,因为即使在面对深层次的原样心理事实(无意识,例如生理学意义上的做梦)时,在面对抑郁强迫心理时,心理医生治疗的前提是:只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就可以缓解乃至治愈。而其常用的传统方法即所谓谈心里话,认为只要把内心的秘密或者隐私吐露出来,就会逐渐放松乃至在心理医生的心理引导和药物的配合下,获得痊愈。但哲学治疗师说:这是不可能的,这样的所谓“治愈”只是一种自欺而已。终极问题是无法消解掉的。

 

(节选自第一章)

 

 

 

活出自己的价值:自我哲学治疗术

 

 

活出自己的价值:自我哲学治疗术》

尚杰

 

定价:88元

2023年7月出版

ISBN:9787522719597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传统执着于“我们”的快乐和痛苦,缺乏个人体验的延展,导致人们活出的只是某种人期待中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这是一种遗憾。作者从哲学治疗的立场出发,以最直率、最自然的书写方式,试图贴近日常生活的切身感受,写出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思辨,深刻揭示人类心灵的真相。本书系2018年其专著《哲学治疗的可能性——重新发现叔本华与尼采》的简写本,更适宜普通读者阅读。

 

活出自己的价值:自我哲学治疗术

作者简介:

尚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曾任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现为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毕业于辽宁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法国哲学研究,出版过《哲学治疗的可能性》《解构与时间》等多部专著。

 

 

尚杰著作推荐

 

活出自己的价值:自我哲学治疗术

解构与时间(全三卷)

定价:358元

ISBN:9787520390200

 

本书从后现代哲学视野出发,重新理解古老的时间话题:时间不意味着永恒,时间的真相是瞬间。众多瞬间的性质、方向、旨趣不同,彼此是断裂与拼接关系,化为人们真实的举止言行轨迹。发生在生活世界中的这些真实活动,抵制传统哲学只发生在头脑中的逻辑演绎活动。时间还是内感官的活动方式,是情感瞬间的绽开痕迹与印象,它们是空间化了的,有纯粹思想感情的场所与情节。本书做一种跨学科研究,涉及现象学、法国当代哲学、语言哲学、文学、电影、诗歌、戏剧等。

 

 

 

活出自己的价值:自我哲学治疗术

哲学治疗的可能性:重新发现叔本华与尼采

定价:138元

ISBN:9787520332071

 

本书从哲学治疗的角度,重新思考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它不是一本阐释性的著作,而是针对“我”自己的灵魂。它不采取旁观者的姿态,书写过程本身,成为自我内心世界的举止行为史,对自我实施心理手术。它决不置身事外,它把亲历的内心感受与判断融为一体。它不是正确的,而是真实的。《哲学治疗的可能性:重新发现叔本华与尼采》的学术扩展视角来自三个领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艺术或审美、当代法国哲学。《哲学治疗的可能性:重新发现叔本华与尼采》对哲学文本的写作方式,做一种新的尝试。它改变叙述的人称,说“我”而不是“我们”,试图将哲学著作写成一部作品。

 

 

 

活出自己的价值:自我哲学治疗术

 

图像暨影像哲学研究

定价:108元

ISBN:9787516172285

 

本书是从现当代哲学的视角,讨论为什么图像和影像问题,成为哲学领域里的前沿问题。20世纪西方哲学经历了从“观念哲学”到“语言哲学”的转向,这一转向在意味着概念分析转向词语分析的同时,隐含着词语向影像过渡的大趋势。这种过渡,使20世纪的西方哲学和同时代的科学与艺术一样,经历着革命性的变革,它将*终改变哲学的生存方式,这既包括哲学领域本身,比如哲学的话题、基本概念、出场方式、哲学方法等,也包括了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本书试图从学理上分析哲学从思想、语言到图像转向是如何实现的。并且描述这种转向对未来人类文明的深远意义。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