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一首《青花瓷》响彻大江南北,又将人们的目光拉回到青花瓷本身。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青花瓷传世千年,誉满全球,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永生花,那青花一定是其中最夺目的一朵。
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陈殿,就出生在一个青花世家。
精于手上青花之技艺
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爷爷奶奶在瓷厂工作,妈妈绘青花,爸爸做釉上彩瓷,哥哥也从小学做瓷器......一直被青花环绕的孩子,长大后会继续从事相关工作吗?
每个不同的选择都会导致不同的未来,而陈殿,选择了从他童年时期就最熟悉的那个方向:北京大学陶瓷考古博士。
“在我出生以前,60年代的时候,妈妈就给景德镇陶瓷学院编青花教材了。我出生后,妈妈常设计一些传统纹样,我就帮她打下手,碾磨青花料、设计一些我喜欢的图案,那时觉得特别有趣。”陈殿回忆。
出生在陶瓷世家,不仅代表着陈殿的童年就是在陶瓷和青花中度过的,也意味着他有着深厚的童子功。据陈殿老师回忆,在他初中的时候,“基本上不需要再跟父母讨要零花钱”,为别人画青花打下手,赚来的报酬足够他零花了。
本以为伴着青花出生的陈殿,大学会选择与艺术或者考古相关的专业,但是大学本科他读的是机械设计;硕士阶段又学了MBA,是与陶瓷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专业。
“我的家人都十分注重读书。我中学就定了读三个不同专业,而且一定要读博士,因为我两个舅舅都是博士;选择北大是因为小舅舅是北大校友。”
精于手上青花之技艺,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也只有这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陈殿老师这样立于实践精于理论的青花大家了。
夏画三伏冬画三九
深耕青花成就斐然
也许青花对于陈殿,是流在血液里的热爱。
博士阶段,陈殿找到了自己必须专注的东西。他正式重拾画笔、并着手理论研究,那是辛苦的四年。
重新拾起童年的画笔不只是说说而已,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汗水才能浇灌出成功之花。
“除了必备的理论研究,我一有空就从北京飞回景德镇老家画瓷,每天画十几个小时,一连画一两个星期,你是不知道画到手打抖是什么情况。夏画三伏手打抖,冬画三九后,回家路上全身抖,因为坯上含水冻得。”
没有人知道陈殿为此付出了多少,或许只有那一摞摞往返南北的机票,记录着陈殿的努力和脚步。
苦心人天不负,陈殿在学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构建了从唐代到当代的青花画法理论体系,包括笔法、刀法、针法、水法、青花料法、图法等各个时期表现不同青花画面的方法,作为对青花瓷考古分期断代的一种新方法。
将青花画法取代青花装饰,实现以青花为本体的主体发展路线代替青花为装饰陶瓷的附属发展路径。
在《装饰》《考古与文物》《中近世陶磁器の考古学》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不具象、非抽象
看见你心中想要的“相”
青花瓷在世界上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瓷器代表。原始的青花瓷在唐代就已初见端倪,唐代青花只需一支笔点,线,按手法画青花即可,画法比较简单。
而到了元代青花的画法得到了发展,在唐代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的画法,同时画笔的种类也多起来,而后青花各种的表现手法也就层出不穷。
瓷器质地致密、不吸水分、叩击之发出清脆的金石之声;以中国水墨勾染皴擦的特殊晕染,营造出一个花草相亲、叶石相依、美人抚琴、栖鹤游凤、高人对弈、牧童弄笛的诗意世界。
陈殿老师浸染青花创作数十年,各种青花画法早已是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
比如混水画法,陈殿老师借助手中的笔来控制水墨的流动、粗细、深浅,大小......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
以中庸思想为指导,画非山非水,可山可水,不具象、非抽象,把画中出现的物象当成自己心灵的陈述,为心灵造一个独一无二的小世界。
是云、是风、是山、是水、是林、是浪、是气、是阴阳......
是绵延起伏的梯田、是洁白如玉的砗磲、是熊熊跳动的火焰、是混沌初开的清扬浊降、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和希望!
如果世上有永生花
那一定是青花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青花瓷一直以来就是人们喜欢和赞美的对象。从古至今,它不仅是中国的名片,也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钥匙。
赏青花,还是要看中国。
从小陈殿就跟着妈妈学习画青花:“最早画青花是和妈妈学习模仿元代青花瓷。”现在,陈殿也跟妈妈一样,教授更多人画青花的技巧,将青花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除了就职北师大之外,陈殿老师还受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为学生们讲授《历代青花画法研究》研究生课程。
每一次课程,陈殿老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采纳名家之长、取其精华、融会贯通,以求给学生们最好的内容。
而这一次,陈殿老师带来了他的新书《历代青花画法研究》。本书将绘制青花的技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化、理论化、学术化的方法亦可为其他非物质文化专业借鉴,本书既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配套教材使用,亦可作为大学生通识课(通选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
本书未按传统教材框架格式编写,而是将主题分解成不同的问题,以每篇文章解决一个问题的方式,以组合式的方法编辑成书,并按以下结构展开论述。
文献基础:以“《江西省大志·陶书》嘉靖版与万历版的比较研究”“‘混水’与‘分水’考辨”为题对文字文献进行研究。“古籍版画图像校勘——以古陶瓷图像为中心”一文对图像文献中陶瓷绘画和成型工艺的技术和工具研究的写法进行了分析,抛开传统以一两门外语文献为主的方法,以穷尽相关多语系十种语言资料论证的形式,减少多种外语资料盲点产生研究盲区导致研究结构的不完善, 创新出多语种图像文献研究结构。本书亦算是传承北京师范大学老校长陈垣先生的《校勘学示例》的学脉。也将成为作者新研究《图像校勘学——以古陶瓷图像为中心》以及《陶瓷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起点,为未来的学术事业奠定新的篇章。上述文字文献与图像文献研究的基本功也将作为陶瓷考古研究生的必修研究基础。
笔法研究:以“元青花斑点的笔法研究——以元明墓葬出土文物为中心”“元明青花瓷上的工具线”“明清之际混水技法演变规律研究”“中国青花瓷画的笔法体系”为题对青花瓷的笔法进行分期研究并对其笔法特点进行论述和总结,可作为鉴赏青花瓷的理论基础。
料法研究:以“元明清青花料法之变”为题对将元明清典型青花瓷图片显示对比唐代变化的青花料法及其成瓷后的表象进行论述,对青花瓷鉴赏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纹饰研究:以“从元代墓葬出土青花瓷看元代士民的青花瓷品味”“明清青花山石画法演变”“青花瓷山形纹饰画法分期研究”为题将青花瓷纹饰的时代特点和演变规律以及相关用途进行总结。
画法与器型:以“明代景德镇青花混水画法与器型之关系研究”为题对青花瓷绘画笔法为顺应陶瓷的立体器型结构的变化而发展出独特的笔法体系,进行脉络梳理和规律总结。
画法与生产:以“明代官窑青花瓷量产的装饰方法”和“明代官窑青花瓷画评级的标准研究”为题对青花瓷量产的手段以及评级的标准进行论述。
中外交流:以“明清之际西洋画法对景德镇青花画法的影响”为题论述明末清初国力衰落之际,西洋画法对中国画法的影响及其在青花瓷上的表现。
画法体系:以“青花绘制技法分期与演变规律研究”为题整体介绍青花画法的笔法及其演变规律。
课程建设:以“实验考古课程‘历代青花画法研究’”为题将青花画法的实验研究融入课程中,进行课程创新。
研究体系:以“构建考古教学科研新体系——以陶瓷考古为中心”为题,以青花教学科研新体系为例为陶瓷考古构建教学科研新体系。
《历代青花画法研究》
陈殿 著
ISBN:9787522725789
2023年8月
定价:178.00元
内容简介
历代青花画法研究构建了从唐代到当代的青花画法理论体系,包括:笔法、刀法、针法、青花料法、水法、图法等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表现青花画面的方法。将绘制青花的技艺系统化,理论化和学术化。
作者简介
陈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青花教师子弟,幼承家学,研习古代陶瓷生产与制作工艺多年,后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习陶瓷考古,主攻明代官窑青花画法,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拥有机械设计本科,工商管理硕士,中国史博士后、家传青花技艺等复合专业背景。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陶瓷考古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九三学社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