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与古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并称的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一,也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只有厘清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源头,才能真正把握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才能培育出文化自信的宏大气度。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一是确立符合中国考古资料特征和中华文明特质的文明形成标准,二是追寻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历史雏形。根据恩格斯“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著名论断,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武器,形成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文明标准: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出现;社会结构上出现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出现区域性“古国”政体或“早期国家”,形成各地区“相互作用圈”这一“最初的中国”形态。
在距今6000年至5300年前后,中国各地区相继进入早期文明阶段,“古国”——非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如“满天星斗”熠熠生辉。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考古发现表明,距今约5300年前后,中国一些地区已经拥有更多“文明”社会的要素,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定论,拥有了充分的考古学实证。
内聚的地理环境、广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客观条件。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相互交融,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形式与内涵。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儒家学说为骨干的意识形态,为文明成长繁荣创造了条件。独特的史学传统造就了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文明传承意识。同域外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是中华文明丰富发展的不竭动力。历经长期发展,中华文明培育出以道为统,以儒为基,以天人合一为根本理念,以民本为政治思想基底,以大一统为政治理想核心,以通变革新为鲜明品格,以天下大同为崇高理想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符合自己特点的道路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独特价值,凝聚多元区域和不同族群,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磅礴力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穷变通久、推陈出新中,展现出持久而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空前劫难,到经过百年奋斗逐步走向复兴、重铸文明新辉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和发展道路,一步步实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一步步激活中华文明的内在力量,一步步促进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文明转型,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我们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明,是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文明,是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文明。这种新型文明既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中华文明具有从历史演进中探寻不变之常道的理性特质,“通古今之变”具有“究天人之际”的超越性意义。文明史视野在当代中国史学的回归,映照着新时代最深切的关怀。当代中国的每一次创造,都是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自我更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意味着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不仅带动了现代世界文明版图的大变化,而且向世界昭示了人类文明的未来前景,昭示了更大格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古老的中华文明实现现代化的形态,它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文明土壤,以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为导引,发挥集中统一的政治领导在组织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效能;它凝聚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了天下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确立了“和而不同”“不齐而齐”的和平发展、和谐共享的世界秩序观念。
将《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与《(新编)中国通史纲要》配套编撰,同步完成,充分体现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即社会实践是文明生成、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明”自生成之时起,就有实际的社会内容,不存在抽象的超社会之外的文明。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阐明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深厚底蕴的唯一法宝。
《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按照文明成长历程,以思想文化、精神文明为主线,突出“文明地标”,凸显时代特色、世界意义,重点聚焦中国特色文明定义、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基本脉络、中华文明生成发展的内在动力,探讨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基因、现代元素和突出成就,展现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交流互动的历史真相,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渊源、独特品格和世界意义。全书从多重维度展开,以制度变迁和政治思想流变阐释中华政治文明,以绵长深厚的学术传统和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阐释中华精神文明,以传统农工商转向近代工业的发展脉络阐释中华经济文明,以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的迭代更新阐释中华科技文明。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新时代的最强音,为我们赓续中华历史文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的无数创造,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大实践,既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也是对人类文明历史最卓越的贡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在路上,世界文明进步事业的大道仍充满激流险滩。然而,理想激励着我们,使命召唤着我们,我们要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滋养,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新时代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能。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我们编撰和出版《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的初衷和最大的心愿。
(节选自总序,有删减)
国家重大学术文化工程、“十四五”规划项目《(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重要阶段性成果
《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中国历史研究院 主编
2024年1月出版
ISBN:9787522726410
定价:168.00元(全二册)
编辑推荐1
本书叙事年代从文明起源一直到新时代。采用章节体,立足新时代历史学研究、考古发现最新成果基础,深入浅出阐明中华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规律。
编辑推荐2
全书从多重维度展开,以制度变迁和政治思想流变阐释中华政治文明,以绵长深厚的学术传统和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阐释中华精神文明,以传统农工商转向近代工业的发展脉络阐释中华经济文明,以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的迭代更新阐释中华科技文明。
编辑推荐3
材料要而不烦,文明的进程清晰明确,深入浅出阐明中华5000多年文明历史,是一部兼顾可读性和学理性的简明读本。
内容简介
本书是《(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重要阶段性成果,依据《(新编)中国通史》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研究报告对中华文明的阐述,按照文明成长历程,以思想文化、精神文明为主线,突出“文明地标”,凸显时代特色、世界意义,宣示中国特色文明定义,揭示中华文明生成发展的内在动力,明确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基因、现代元素和突出成就,展现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交流互动的历史真相,昭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品格和世界意义。
本书叙事年代从文明起源一直到新时代。采用章节体,立足新时代历史学研究、考古发现最新成果基础,以时间顺序阐述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主线脉络和突出成就,彰显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达到的新境界、呈现的新气象,展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精神价值和中国历史文化深厚底蕴。深入浅出阐明中华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规律,助益增进民族文化自信,树立人民群众正确的文明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1月3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组建的第一个国家级历史学综合研究机构。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表示祝贺。
中国历史研究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努力建设成为全国历史综合研究中心、中国历史研究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世界上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历史研究机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史学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