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民心便永生——追记“焦裕禄的亲密战友”张钦礼
2023-06-27 15:5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一九五四年,考城和兰封县合并成兰考县,张钦礼任第一任县长。

张钦礼一生把人民放在心头,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兰考人选他连任五任县长,一九六六年,在穆青、冯健、周原所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长篇大通讯中被誉为“焦裕禄的亲密战友”。

二零零四年五月七日,张钦礼因病去世魂归故里,兰考十万人敬迎,哭声连天,并先后在他陵前竖起一百多座纪念碑。人民群众对他一连十九周年的悼念,彰显了“活在民心便永生”的深刻哲理。

你不要着急,我替你扛

兰考老同志陶建国回忆说:“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这是张钦礼坚持一生的信念。我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了他那崇高的风范。 “一九六三年五月的一个早上,我在村西北地给牛割草。早上露水大,草特别沉。我割了一大筐,跪在地上扛了三次都没起来。那年我十二岁,上小学五年级。我正在着急,忽然看见在我们村驻队的张钦礼县长快步向我走来,说:‘广田(建国的小名),你不要着急,我替你扛。’就这样,一个堂堂的县长,帮我背着一筐沾着露水泥土的青草,一直送到饲养棚大院。我村‘五保’老人陶振江,当时八十二岁,脖子上起了一个碗口大的脓包疮,疼得哭爹叫娘,没有人照顾。

时任兰考县委副书记张钦礼(右三)来到三义寨公社南马庄大队,和老贫农耿文堂(右二)、张拱臣(右一)等亲切交谈

张钦礼带着通信员闻讯赶来,自己拿钱派人到兰考有名的外科大夫朱广典那儿买来药,亲手给老人敷上。后来,脓包疮熟透了,按照大夫教的方法,张县长把针消毒后,往患处一点,脓血蹿出一尺来高,把我吓得跳出老远。敷上药三天后,陶振江拄着拐杖下床。逢人就说:‘俺的病全好了,多亏张县长啊,俺到啥时候也不会忘了他的大恩大德!’张县长在我们村驻队,轮流吃饭,每户每天交一斤二两粮票、六角钱,一轮十天。轮到社员刘效增家,张县长因急着上县开会多吃了一顿。会议结束后,张钦礼又拿着四两粮票、两角钱送到刘效增家。直到现在我们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四两粮票两角钱,县长亲自送门前。三大纪律没有忘,品质高贵世难见。’ 卖车是县委会讨论决定的提起张钦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感人事迹,那可真是说也说不完。樊哲民在回忆录中写道:一九六八年,张钦礼任开封地革委副主任,地委配给他一辆六九吉普车。原开封地委小车班司机赵奇把汽车开到了兰考县委。张钦礼不坐,下乡照样骑自行车。他说:“咱县是个灾区,坐上汽车和群众隔层玻璃。咱下乡是不累了,可群众就不好接近我们了。”他不坐车,其他领导也都不坐。司机赵奇每天吃过饭上班,就坐在驾驶室里等着。一天、两天,一月、俩月,没有人用车。他找到张钦礼,说:“有车你不坐,我不就失业了。”张钦礼叫他把车开回开封地委,到那里去上班。赵奇说:“车是给你配的,我不能私自开回去。”

一九七〇年,有些生产队打井配套有困难。张钦礼召开常委会,决定把汽车卖给县邮电局送邮件。一九六八年,张钦礼任省革委常委、省贫代会主任,省委配备给他一部华沙牌轿车。他还是坚持不坐,又把车卖给开封地区公路总段。卖车钱全部用来支援贫困队打机井,建起旱涝保收田。 一九七三年秋,省委书记刘建勋来兰考检查指导工作。张钦礼陪同下乡,就挤坐在刘建勋的车上,一连几天都是如此。 刘建勋问:“钦礼,你老挤在我的车上,你的车呢?” 张钦礼说:“卖了。” 问:“卖车干啥?” 答:“扶持贫困队打机井了。” 问:“卖了多少钱?” 答:“省里配的那辆卖了两万五千元,地区给的卖了两万元。一共卖了四万五千元,扶持了四十二个贫困队。” “你还真有办法呀!也就是你能想得出来。”刘建勋不知是表扬还是批评地说了句。张钦礼认为领导是在肯定和赞许自己,又接着汇报起来:“卖车是县委会讨论决定的。我们觉得兰考是灾区,群众的生活还不富裕,一些穷队的群众还吃不饱饭,我们坐车下乡心里也不是个滋味。再说,两辆汽车一年下来的费用加起来也不是个小数。兰考方圆一百多里,我们还年轻,骑自行车就可以了。

一天,再有,我们兰考乡下大都是土路。汽车跑起来飞尘扬沙,路上行人、拉车的农民闭眼捂嘴,看着也不好。所以我们决定卖掉小汽车,扶持贫穷队脱贫致富。”刘建勋插话:“你们扶持贫困队脱贫致富的办法和效果说来听听。”张钦礼说:“我们扶持的对象是五个字‘穷、硬、明、纯、快’。穷是长年吃统销粮、救济款的穷队;硬是人穷志不短,一扶一帮就起来了;明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明确;纯是领导班子纯洁、精干;快是扶持当年就能见成效。具体办法是:县委选拔有农村工作经验、清正廉洁、干劲足的干部,下到每个生产队驻队蹲点,责任到人;再者就是明确目标任务到生产队。我们把全县四十二个生产队的队长、会计、贫下中农代表集中到县里开会,专题讨论,明确目标、任务。讲明:县委卖掉小汽车,帮你们每个队打一眼机井。给你们配上水泵、柴油机,再派技术员安装好,并教会你们使用。你们生产队要负责平整好一百亩好地,盖好机井房。旱天浇地,农闲时磨面、榨油、轧花搞副业。只要你们集中力量把这一百亩地种好,每亩夏秋两季达到千斤粮、万斤菜,一年自给有余,就能打个翻身仗。” “这个办法好!你们扶贫扶到点子上了。”刘建勋听出了兴致,兴奋地插话。 听到省委书记赞赏,张钦礼越说越来劲:“为了早日出成效,我们大搞科学种田、间作套种。麦收前一个月提前把玉米苗育好。麦子收完,紧接着栽玉米苗。收了玉米再种白菜,白菜也是先育好苗。一年三熟,争取两个月的无霜期。这叫抓住重点,确保够吃。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科学种田,脱贫致富。为了激发下面的积极性,我们还提出,凡是一年内达到标准的,县委发给奖状,戴大红花。” 刘建勋书记连连叫好,问:“最后情况咋样?” “这四十二个穷队一年后全部脱贫致富,全领了奖状、上了光荣榜,戴上了大红花,满堂红。好几个队长激动地说:‘为帮俺们过上好日子,县委把小车都卖了。俺们要是再干不好,那还是人吗!’” 刘建勋高兴地笑了,说:“效果不错。国家减轻了负担,群众吃饱了肚子,过上了好生活。你不坐四个轮子的汽车、骑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值!以后,我的车你随便挤,啥时候挤都中。你们的行动应该受表扬。”

快,撵上前面那辆车一九七二年,山东白茅西村丁朝路的妻子张娥得了淋巴结核,脖子上长了许多疙瘩。红肿、破溃,糜烂处常常流出黄色脓液,民间称之为“老鼠疮”。由于是结核病毒浸入淋巴引起的病,它还会沿着身上的淋巴结四处游走,变换部位发作。得了这个病奇痒无比、疼痛难忍,而且极难治愈。张娥当时年仅三十三岁,为了治好妻子的病,丁朝路带着妻子四处求医诊治,仍不见好转。张娥看着心急如焚的丈夫,流着泪说:“咱们家太穷。咱母亲(婆婆)刚刚过世,我这个病又这么缠人。咱不治了,听天由命吧。”丈夫听了,坚定地说:“你别说了,就是砸锅卖铁,我也要治好你的病。”张娥的弟弟张子善看着痛苦不堪的姐姐和姐家四个年幼的孩子,对姐夫安慰道:“我一定尽全力帮助你们渡过难关,给姐姐治好病。”一九七三年麦子快成熟的时候,张娥的病再次发作,且病情一天天加重。发烧久久不退,浑身剧烈疼痛,整日困倒在床,痛苦万状,命悬一线,全家人急得团团转。这时,张子善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南彰公社卫生院来了一个开封的专家医疗团。他急忙找了一辆架子车,一边把姐姐扶上车,一边对姐夫说:“你在家照顾孩子,我这就去南彰找专家给我姐看病!” 张子善拉着姐姐,深一脚浅一脚,一路颠簸,汗巴流水。好不容易到了南彰卫生院,卫生院的医生惋惜地对他说:“你早来五分钟就好了。今天专家坐诊结束了,车刚出大门,走了。”张子善急忙跑出医院大门,远远地看见了开封专家团的汽车。他本能地扬起手,呼喊着追去,可他又怎么能追得上汽车啊!他急得直跺脚,无奈地回到姐姐面前,哭着说:“咱晚来了几分钟,没赶上医疗队。姐啊,你的命真苦,咋恁不巧呀!”姐弟俩抱头痛哭,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没办法,张子善只得拉着姐姐回家。刚出医院大门儿,迎面开过来一辆吉普车,停在他们面前。从车上下来几个人,其中一个干部模样的人向张子善打招呼:“小伙子,来看病呀?”张子善心里正难受嘞,就点头“嗯”了一声,姐姐则躺在车上流泪。那人看着姐弟俩的表情不对劲,又问:“看过了吗?”张子善就把姐姐的病情和晚到了几分钟以及专家团的医生刚刚离去的情况告诉了他。没等张子善说完,那人急忙对张子善说:“你就在这里等着,别走!”接着回身跳上吉普车,大声对司机说:“快,撵上前面那辆车!”吉普车箭一般地蹿了出去。不大一会儿,专家团的车和吉普车都回来了。专家团领队医生刘嘉颖对我说:“你的运气真好呀,遇见了张钦礼书记。他赶上我们,说出了你姐姐的病情,我们就赶紧回来了。”

哎呀!原来吉普车上那位好心人就是张钦礼书记啊……手术结束了,医生说做得非常成功,张娥的病得到了根治。直到这时,张子善才发现身上带的钱根本不够支付手术费用,一时间不知所措。张书记了解情况后,就拿出自己的钱,垫付了大部分医疗费。 二〇一七年五月七日,张钦礼书记逝世十三周年。张子善携儿子、外甥全家来到张钦礼的灵前,流着泪说:“张书记呀,您是我们的恩人哪,我们永远也忘不了您。我们全家为您竖立纪念碑,只求以此滴水之举,来报您汪洋恩情一片。”

兰亭叙


作者:

雷锋杂志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