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志愿服务更有“温度”
2023-08-25 10:0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志愿服务一直以来都是各大高校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自我的机会。然而,在当前的志愿服务模式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的价值,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有温度的志愿服务模式。南昌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将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经过长期实践,学校构建了有深度和有温度的志愿服务品牌。

志愿服务的意义和目标是为了回馈社会,关爱他人。通过培养志愿服务精神,大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能够积累社会经验和人际网络。然而,当前部分高校的志愿服务模式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志愿者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对志愿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次,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第三,一些志愿服务缺乏温暖和人性化,让受助 者感受不到真正的关怀。由于近年来人们对志愿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要求志愿者提供更专业、高品质的服务。

因此,构建有温度的志愿服 务模式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模式能够激发志愿者的热情和参与 度,促使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活动。这种模式能够给予受助者更多的关怀和温暖,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度和力量。这种模式能够提升志愿服务的整体质量,使之更加专业化和有针对性。因此,南昌大学为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不断优化志愿服务模式,总结经验和教训,打造独具南大特色的志愿服务实践品牌。要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关键因素在于提升志愿者的意识和能力。

大学要加强志愿服务教育,让学生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和目标,并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能力。社会组织和学校需要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宣传和报道志愿服务活动的优秀案例,有助于激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南昌大学为了打造有温度的志愿服务模式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成为了具有南大特色的志愿服务“金名片”。

首先,要打造有温度的志愿服务模式,需要加强志愿者的培训和教育。以思想政治引领为领导,以课程培训为抓手。结合党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同时志愿者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协作和理解能力。通过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志愿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更好地理解被服务对象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加温暖而周到的服务。校团委探索开发了涵盖组织管理、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干部素养、志愿实践 5 个板块的特色课程体系,组建了由青年教师、律师、项目导师、媒体团队、培训导师等专家组成智慧团,为学生志愿服务提供智力支持,提高青年志愿者的实操能力。

其次,建立志愿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互动机制也是打造有温度的志愿服务模式的关键。志愿服务不应仅仅是一种单向的服务行为,而应成为一种相互交流与学习的过程。志愿者应该关心被服务者的生活、需求和意见,并将其反馈作为改进和提升的基础。通过志愿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积极互动,可以建立起一种更加紧密和持久的关系,为志愿服务注入更多的温情。南昌大学的青年志愿者从校园延伸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在扶贫助困、阳光助残、社区援助、赛会服务、抢险救灾、疫情防控等领域贡献青春力量。

此外,要打造有温度的志愿服务模式,需要鼓励志愿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校园中,学生会和各类社团组织经常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为志愿者提供了一个实践和锻炼的机会。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可以亲身感受社会的需求和挑战,进而在志愿服务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南昌大学通过黔行支教团、“西湖雅韵”社区国学班、爱佑童心等数十个品牌项目,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

最后,要打造有温度的志愿服务模式,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重视。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和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并为志愿者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资源保障。同时,社会应该增强对志愿服务的认同和尊重,给予志愿者更多的鼓励和肯定,使志愿者们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和贡献。南昌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过“向阳计划”等项目,积极开展与社会公益组织和企业集团的志愿文化交流,致力于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志愿精神。

供稿南昌大学: 刘易华 叶建飞


作者:

雷锋家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