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汽车,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很常见,而当年新中国成立,汽车工业刚刚起步,产品结构以载货汽车,特别是以中型载货汽车为主,小型载货汽车还是一个空白区域。为了缓解汽车的供求矛盾以及城乡运输工具的紧缺,1957年4月,上海内燃机配件制造公司提出,日本送展的三轮汽车机动灵活,适于城乡短途运输,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批量生产。此建议获批后,上海市政府成立了三轮汽车试制委员会,组织协调试制工作。
经过选型实验比较,三轮汽车试制委员会决定参照日本大发SDF-8型三轮汽车进行试制,由上海汽车装修厂、内燃机配件厂、上海汽车底盘厂等50余家工厂共同协作,在1957年12月试制成功,1958年1月投入小批量生产,该车也因此得名58-I。
上海58-I虽然仅有三轮,它采用的却是方向盘,而不是农用车的把式;它的传动系统、悬挂系统、制动系统,都是标准的汽车配置;在动力上采用了2缸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后桥驱动,3个前进挡1个倒退挡,最大功率20千瓦,载重量1吨,最高时速70公里/小时;驾驶席有2个座位,副驾驶的雨刷当时是手摇的。
上海58-I型三轮汽车虽然舒适性一般,但是符合那个年代的社会需求,小巧、轻快、灵活,耗油少,深受用户欢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遍及全国各地,不仅做载客之用,而且在载货和环卫车辆市场都有广泛的应用,敲锣打鼓送喜报也用过这款车,为缓解当时城乡短途运输作出了贡献。
上海58-I型三轮汽车,是中国第一款批量生产的国产三轮汽车,也是上海汽车工业从零配件制造发展为整车制造,形成整车批量生产的第一个产品,这也是老一辈汽车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成果。据统计,1958年-1969年共生产18768辆,到了1989年,上海58-I三轮车由于受到市场上三轮摩托车、拖拉机等农用车的冲击,正式停产。
撰文 / 刘静波
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