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为了改善北京的市容市貌,北京市副市长万里提出了三个要求:马车不进城、黄土不露天、路桥要立交。为了解决“马车不进城”的问题,北京市希望通过生产轻型载货汽车代替传统的马车运货,根据北京市“三五”规划设想,组织轻型汽车生产的任务下达给了北京市交通运输局。
1965年11月,北京市交通运输局成立以局长苏挺和副局长朱临为首的轻型汽车试制领导小组,指定北京市汽车修理公司第二修理厂试制、生产,全厂职工全力以赴,开始了轻型载货汽车的试制。
试制与投产在研制之前,参与设计的主要工程技术人员到天津、上海等地学习,从长春汽研所得到1.5吨SH120型汽车的全套产品图纸、设计计算书,以及有关汽车标准的资料。同时还曾以日本丰田黛娜(DYNA)1900型(1.5吨)汽车作为参考样车。
在设计时,轻型汽车试制领导小组副组长朱临制定了既要技术先进又要符合我国国情的设计理念,鼓励大家群策群力。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经过全厂上下的共同努力,1966年4月25日,完成轻型载货汽车的样车制造,载重2吨,定名为北京牌BJ130型载货汽车。经过样车测试和问题改进,1968年,BJ130投入小批量生产,该厂也更名为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简称“北二汽”),成为中国又一个轻型汽车生产基地。1973年经过二轮设计后正式转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2350辆。回看历史,BJ130的成功,从技术上来看,中国可以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开发新的汽车品种。BJ130是由北二汽独立研发设计的,从发动机到底盘、附件,包括“后轮双排轮胎”的设计,都是由我国技术人员研发设计。不过,BJ130的外观是借鉴了当时日本丰田的DYNA轻卡。从生产模式上来看,BJ130的投产进一步展示出了一种可行的汽车制造业发展模式,即企业不需要国家大量的前期投入,而是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技术力量和工业基础,自力更生,通过联合相关汽车零配件生产厂家,形成广泛的汽车生产协作体系,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整车生产能力。从社会贡献上来看,北二汽将BJ130的技术无偿分享到全国,这在当时的国情条件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由于单个工厂的生产能力有限,由国家主导的汽车统型设计,不仅解决了各地自主研发的难题,而且切实解决了全国各地的用车需求,为我国的工业生产、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北京BJ130轻型载货汽车,作为当时国内最畅销、生产量最大的轻型货车车型,无论从总销量还是历史地位,都是中国汽车产品史中最重要、具有典型代表的成员之一,这是老一辈汽车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努力探索和成长的时代见证。撰文 / 刘静波
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