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几位患糖尿病足的患者到张家口市第二医院就诊,市第二医院足踝科的主治医师徐进宝为患者诊疗, 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却对糖尿病足知之甚微,徐进宝感到十分惋惜。“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仍然有很多人不予重视。”徐进宝认为,普及糖尿病足相关知识尤为重要,糖尿病患者也应在预防上多下功夫。
糖尿病足发病有先兆
从业多年的徐进宝擅长于足踝部创伤诊疗以及足踝部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一直致力于为足踝部疾病患者解决病痛。他介绍糖尿病足,又叫肢端坏疽,是糖尿病患者足部由于神经病变使下肢保护功能减退,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使动脉灌注不足致微循环障碍而发生溃疡和坏疽的疾病状态。它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常见的住院原因,有住院时间长、治疗困难、医疗费用高等特点。其实,糖尿病足在发病前是有前兆的,人们往往忽视,如果能及时发现、及早处理,截肢的悲剧大多是可以避免的。徐进宝盘点了糖尿病足早期的蛛丝马迹。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下肢麻木、有蚂蚁爬行感、刺痛、脚底有踩棉花感、下肢行走间歇性疼痛、夜间疼痛等症状,或足部发凉、皮肤发暗、色素沉着等现象,应高度警惕。尤其是年龄大、长期吸烟的患者,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糖尿病足的主要症状主要有双脚麻木,发凉、感觉迟钝、浅表伤口不易愈合。中期症状,常常发生足部溃疡不易愈合。例如:不合适的鞋子挤压出现水泡、擦伤、皲裂、鸡眼、胼胝等处理不当引起感染等。后期症状,发生坏疽,需要截肢或危及生命。
哪些病人需要定期筛查“糖足”呢?徐进宝认为作为糖尿病患者,要时刻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双足。高危患者需要定期去正规医院进行糖尿病足筛查,发现问题,及早治疗。这些患者包括:既往有足溃疡或截肢病史的糖尿病患者。间歇性跛行者。足部畸形的糖尿病患者。温度辨别、疼痛或震动感消失的糖尿病患者。有周围血管病变者。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糖友们要做好“糖足”预防
作为中国糖尿病足联盟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第八届委员会肢体矫形功能重建与康复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在如何预防“糖足”方面,徐进宝给出如下建议。
有效控制血糖,控制血糖试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和根本。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控制好血压、血脂对改善血液循环有重要的意义。患者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进行治疗。预防足部感染,如果出现伤口或者溃疡,应尽快治疗,及时处理。选择合适的鞋袜,选择透气性好的鞋子,减少足部出汗,减低感染的危险性。鞋子要结实、松软,避免因夹脚而影响血液循环。选择保暖、吸汗的纯棉袜子,而且袜子不能太紧,应合脚,以免妨碍脚部的血液循环。每天检查双足,检查双足有无肿胀、发红、破溃、裂口、擦伤和水泡和感觉冰凉或发热的区域。保持足部清洁和干燥,每天用30-40度的温水清洗双脚,再用柔软的干毛巾擦干。戒烟,抽烟会使下肢的血管收缩,减少足部的血液供应,并延缓足部伤口的愈合。勤修指甲,可以避免脚指甲长入肉中,刺伤皮肤。定期复查,一旦足部出现颜色改变、知觉减退、肿胀、足部感染、疼痛、水泡、鸡眼等不寻常改变就应及时就诊。即使没有足部问题,最好2-3个月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神经病变、循环障碍的筛查。体重管理和运动,经常运动,防止肥胖。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运动有慢跑、游泳等。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争取每周至少4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量运动。
患了“糖足”要做哪些检查、怎么治疗?
糖尿病足分为干性、湿性、混合型。主要病因分类有神经性(暖足):与神经病变、足底压力升高有关。缺血性(冷足):凉,静息痛,肢端坏死。糖尿病足的分级为0级: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的足,目前无溃疡。1级:浅表溃疡。2级:溃疡深至肌腱或有关节囊暴露。3级:深部溃疡伴有骨髓炎或脓肿形成。4级:湿性或干性坏疽可能有蜂窝织炎。5级:全足广泛性坏疽,高位截肢。
糖尿病足患者应做的检查有全面的血管检查,若动脉搏动未触及或临床表现提示缺血,则需要进行无创性动脉评估和血管外科会诊。必要时可使用MRA、CTA检查。位置觉、痛觉、温度觉测定,10g尼龙丝压力测定、音叉震动觉测定。骨骼肌肉系统检查,有无畸形、关节活动异常、肌肉萎缩等。存在感染可能时需要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系统抗感染治疗。
糖尿病足的治疗分为局部治疗和整体治疗。局部:改善血供,控制感染。创面处理,去除坏死组织,保留正常组织,并保持创面的湿润和封闭环境。减轻足底压力,拄拐、轮椅、减压鞋。控制感染:切开引流、抗生素、软组织关节切除和截肢。改善血供:介入支架治疗,横向骨搬运或骨膜牵张术。整体:控制血糖、改善高血压及高血脂情况,补充营养提高 。
徐进宝温馨提示,糖尿病患者超过五年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朋友,或多或少存在糖尿病足患病风险,请广大糖友积极控制血糖,及早预防,定期检查。(河山新闻记者 武雅楠 通讯员 李清龙)
相关链接:
糖友运动后有“三忌”
1、忌蹲坐休息
健身运动后若立即蹲坐下来休息,会阻碍下肢血液回流,影响血液循环,加重身体疲劳。尤其对于糖友来说,更会增加他们患糖尿病足的风险。
建议:每次运动结束后,糖友应调整呼吸节奏、步行甩臂,并做一些放松、调整活动,促使四肢血液回流入心脏,加快恢复体能、消除疲劳。
2、忌马上吃饭
运动时,运动神经中枢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全身血液在比较集中地供应运动器官的需要,而腹腔内各器官的供应相对减少。所以,胃肠道会蠕动减弱,各种消化腺的分泌大大减少。如果急着吃饭,就会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引起消化功能紊乱,糖友血糖会很不稳定。
建议:在运动结束20~30分钟后再吃。
3、忌骤降体温
运动时机体表面血管扩张,体温升高,毛孔舒张,排汗增多,倘若运动后立即走进冷气房间或在风口纳凉小憩,或图凉快用冷水冲头,会使皮肤紧缩闭汗而引起体温调节等生理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而引起感冒、腹泻等病症。
建议:运动后在常温下静坐歇息几分钟后,再使用空调或在风口休息。
编辑:张燕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