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的辖区内长城很多,并且文化积淀深厚。这里古时属于幽州,秦、汉、三国均为上谷郡地。五代时期的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地献契丹之后,张家口就为辽、金所占。
明朝时张家口属宣府前卫所辖,位于今张家口市区中心的张家口堡,是明宣德四年(1429年)都指挥张文所建,为了纪念古城的开拓人张文,后来就把古城称作张家口堡。
明代的张家口堡,选自《宣大山西三镇图书》
长城是一个关城相继,烽堠相望,敌台连接,纵深布防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以防御为主建造了必要的设施,如烽燧、敌台、射孔、炮台等,都是为了有效打击敌人。
长城防御线上的张家口堡城就是以这种考虑而建的,城的周长有2000余米,城墙高约11米,东南两面开有城门,东门称“永镇”,南门称“承恩”。
张家口街区 。董耀会 摄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又再次扩筑了张家口关城。嘉靖八年(1529年)都指挥张珍改筑城堡,在城北开门称“张家口”。万历二年(1574年),又砖包了张家口城。
清顺治元年(1644),在明代张家口长城开豁口,建了大小各一座关门,东称“小境门”,西为“大境门”。当时小境门是汉、蒙商人经商往来的通道,而大境门则专为官府所用。
张家口在群山环抱之中,夏季气候凉爽,至今农耕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气息还弥漫在长城内外,在张家口延绵的群山中,有战国、秦、北魏、北齐、金及明等多个朝代的长城遗址交错存在。
明代的万里长城,在张家口市延袤近千里,重要关口有马市口、新河口、独石口、张家口。大境门是京畿、内地通往漠北草原的重要关隘,上书“大好河山”四个大字,雄伟壮观。
大境门。董耀会 摄
张家口地处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西部的阴山余脉大马群山插入腰间,东连燕山山脉,南接太行山脉,构成了一道坝上草原游牧地域和中原农耕地域的天然分界线。
张家口中部有桑干河、洋河水系形成的盆地,适合大部队驻扎和运动。从蒙古高原到华北平原,中间是开阔的山间地带。张家口的坝头地带,下坝直接进入盆地。这就决定了张家口地区,必然会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从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到明朝末年,近两千多年时间里,这里战争不断。汉代的上谷郡、代郡就在张家口一带。这里受匈奴骚扰多,战事也多。汉代名将霍去病、李广、苏建(苏武之父)都曾在这一带活动,多次同匈奴打仗。
自古以来在张家口还上演了无数幕可歌可泣的民族融合故事,留下了许多战争传奇。黄帝战炎帝的阪泉之战,成吉思汗大败金兵的野狐岭之战,明英宗被俘的“土木之变”,解放战争平津战役中的新保安之战,等等,都发生在这个地区。数千年间,这里汇聚了太多的英雄人物,成就了太多的军事历史典故。
土木之变
据不完全统计,在张家口先后发生过50多场著名的战役和战斗,遗存下了200多处古战场、古要塞、古城堡和军府遗址。考据史料,更令人感慨,任何时期发动战争都会给参战的双方造成巨大的损失,因为战争的残酷性,杀伤力度是获得胜利的关键手段。
尽最大努力规避战争,把战争造成的损害降到最小,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目标。通过政治手段和经济手段来规避战争是人们长期努力要实现的愿望,实现这样的目标,也是长城存在的价值。
小境门。董耀会 摄
我们知道修长城不仅是军事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长城功能是否能得到有效发挥,最终也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的时期,军事力量自然也就强大,长城也就能够起到保障农耕地区安全的作用。
相反,当政治腐败到老百姓深恶痛绝的程度,社会经济凋敝,各种社会矛盾重重的时候,长城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张家口长城能够守住大境门上所指的大好河山,也一定要靠中原政权的政治稳定,在政治腐败、山河破乱的明末,长城也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