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征战匈奴建长城(上)
2023-07-18 12:5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有一种人,只要他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就下决心去做,永远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汉武帝,无疑就是这样的人。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董旭明 摄影

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已经是很富庶了。《汉书·食货志》记载,此时“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国内的形势稳定了下来,中央集权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稳固,也就有实力考虑调整对匈奴的战略。汉朝对匈奴由消极防御转入主动进攻,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

元光二年(前 133),武帝首次召集公卿开会,要研究的问题只有一个,他要改变对匈奴的政策,要对匈奴用兵。《汉书·韩安国传》记载,他说 :“朕饰子女以配单于,币帛文锦,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嫚,侵盗无已。边境数惊,朕甚悯之。今欲举兵攻之,如何?”

这样的问题,汉武帝多次向大臣们提出过。他也进一步阐述过自己的意见:“夷狄无义,所从来久。间者匈奴数寇边境,故遣将抚师。”“今中国一统,北地未安,朕甚悼之。”(《汉书·武帝纪》)他还曾坚定地说:“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汉武帝的做法,说明了他要对匈奴实行战略反攻想法持慎重的态度。据《汉书·韩安国传》,在讨论的时候,朝廷中也出现了“主战”与“言和”两种意见。

大行(汉朝,大行是古代负责对外接待宾客的官吏)王恢是坚决支持汉武帝,力主反击匈奴的代表人物。他说 :“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背约,不如勿许,举兵击之。”他认为,在已经到了有条件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要下决心采取行动。

接下来是王恢最慷慨激昂的一段话,他说 :“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为一,天下同任,又遣子弟乘边守塞,转粟挽输,以为之备,然匈奴侵盗不已者,无它,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又说 :“夫匈奴独可以威服,不可以仁畜也。今以中国之盛,万倍之资,遣百分之一以攻匈奴,譬犹以强弩射且溃之痈也,必不留行矣。”说这话时,王恢仿佛已经听闻到来自边关震天的战鼓之声。

御史大夫韩安国属于不同意用兵,主张继续以和亲的方式,维持和匈奴的关系的代表人物。他的理由也很充分,他说 :“千里而战,即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足,怀鸟兽心,迁徙鸟集,难得而制。得其地不足为广,有其众不足为强,自上古弗属。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势必危殆。臣故以为不如和亲。”

韩安国还以汉高祖开辟和亲之路获得和平,汉文帝对匈奴用兵却毫无所获,最后又回到和亲的路上来为例,劝说汉武帝对匈奴采取军事行动一定要慎重。

韩安国最后语重心长地说 :“臣闻高皇帝尝围于平城,匈奴至者投鞍高如城者数所。平城之饥,七日不食……故乃遣刘敬奉金千斤,以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孝文皇帝又尝一拥天下之精兵聚之广武常溪,然终无尺寸之功,而天下黔首无不忧者。孝文寤于兵之不可宿,故复合和亲之约。此二圣之迹,足以为效矣。臣窃以为勿击便。”

韩安国所反复强调的不应该对匈奴用兵的理由,也确实有其客观性。韩安国说 :匈奴“轻疾悍亟之兵也,至如飙风,去如收电,畜牧为业,弧弓射猎,逐兽随草,居处无常,难得而制”。“今将卷甲轻举,深入长驱,难以为功;从行则迫胁,衡行则中绝,疾则粮乏,徐则后利,不至千里,人马乏食。”

主战派从维护汉朝的长久利益出发,充分肯定对匈战争,一片喊打之声。言和派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战争劳民伤财,不会有好结果。

双方的争论一时难分高下。关于战与和的争论,《史记·酷吏列传》记载了一个故事:匈奴来请和亲,武帝问询群臣怎么办好。这其中,博士狄山是主和派,认为应该和亲。御史大夫、行丞相事的张汤是主战派,认为不要再与匈奴和亲。

武帝问为什么主张和亲,狄山说 :“兵者凶器,未易数动。”接着狄山从高帝欲伐匈奴,被困平城,遂与匈奴结成和亲讲起,最后得出结论“由此观之,不如和亲”。

武帝问张汤,对狄山的意见怎么看。张汤毫不客气,非常蔑视地说 :“此愚儒,无知。”

狄山为此有点恼羞成怒,他气急败坏地说 :“臣固愚忠,若御史大夫汤乃诈忠。若汤之治淮南、江都,以深文痛诋诸侯,别疏骨肉,使蕃臣不自安。臣固知汤之为诈忠。”

狄山说了一大堆别的事,攻击张汤,让武帝很不高兴。他不动声色地问狄山 :“吾使生居一郡,能无使虏入盗乎?”意思是派你掌管一郡,你能不让匈奴进犯吗?山回答 :“不能”。

武帝眼神严厉起来,又问 :“居一县?”狄山瞬间感到头皮发麻,回答仍是“不能”。

“居一障间?”再问时,武帝脸上露出一抹杀气。汉武帝所说的障,便是边疆地区一座驻军的小城。

狄山答“能”。他知道,已经不能再以否定的方式回答汉武帝。如果再这样与汉武帝对付下去,离掉脑袋就不远了,只好硬着头皮说行。回到家之后眉头紧锁,唉声叹气。

狄山真被派去长城地区戍守障塞了。一个多月之后,“匈奴斩山头而去”。狄山被匈奴斩去了项上人头,文武百官震恐,没有人再敢反对征战匈奴。事实上官员们和汉武帝保持了一致,至少在形式上如此。

汉武帝采纳、支持了主战派的建议,确定了伐胡、拓疆的战略决策。对匈奴用兵的目标非常明确,解除外部威胁只是一方面,拓展其北方疆域版图才是目的。此时的匈奴单于并未意识到,即将要面对汉朝前所未有的挑战,更谈不上做好了准备。

汉武帝发起的对匈奴的全面战争,连续在东从辽东的右北平,西至天山的车师的广泛区域内打击匈奴。在取得一定的胜利之后,更是向北发展到从河套越过阴山,直抵大漠以北匈奴的王庭的军事打击。(作者:董耀会)


作者:

长城网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