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是黄河起源,也催生出世上最好的玉。”10月11日,考古学专家巫新华在小胡麻地体验采玉时感慨地说。
当天下午,秋日阳光照耀在这片南北宽约一公里、东西长约四五公里的小胡麻地,同时洒在几个零零散散挖玉的玉农身上。这里曾是古代玉龙喀什河河床,是历史最悠久的和田玉籽料开采地,因羊脂美玉而久负盛名。
和田小胡麻地挖玉河滩(1)董瑞强摄。
和田小胡麻地挖玉河滩(2)董瑞强摄。
玉农们在辛勤挖玉(1)。董瑞强摄。
玉农们在辛勤挖玉(2)。董瑞强摄。
“我就住在附近,平时有时间就过来挖一挖,最好的时候挖到过一块,当时卖了5万元呢!”玉农麦提托乎提·奥布力孜对记者说。
从古至今,挖玉都是一项考验体力与耐力的活计,但在美玉的诱惑下,仍有数不清的人顶着烈日,踏进宽广的河床里碰一碰运气,即使大多时候一无所获,但仍乐此不疲,这就是和田玉带给人们的希望。
有人不禁会问:给人美好希望的和田玉究竟从何而来?答案就在玉龙喀什河的源头——昆仑山上。
昆仑山高峻挺拔,在亿万年的日月光辉普泽下,孕育出了山川之精华——和田玉。
“玉石是它是属于一种变质岩,一般分布在山体比较核心的地方,即山巅。在多年的物理风化过程中逐渐脱落,就会滚到了河流之中,从山巅到山下平原这几千米的落差的颠簸下,玉石的棱棱角角以及不完美的部分就会消失,形成完美的玉,这一过程是浑然天成的。”地质专家穆桂金说。
和田玉籽料。董瑞强摄。
和田玉斑驳多彩、种类繁多,按照产地不同,分为山料、山流水、籽料和戈壁料。其中籽料是在河流中经过多年冲刷、棱角尽去、表面光滑、色泽温润的玉石,为和田玉中的上品。按颜色分类,和田玉又可分为白玉、碧玉、黄玉、青玉、墨玉等,其中白玉中的上品为羊脂白玉(多为籽料),晶莹细腻,如凝如脂,居世界软玉之冠。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瑰宝,和田玉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从未间断。
资料显示,在距今6700至6300年的仰韶文化姜寨遗址里,考古学者发现一件青白玉三角饰,与和田玉接近,在距今4000年的夏代二里头遗址里,发现了一块和田玉做的白玉柄形器,在河南殷商武王之妻妇好墓所出土的755件玉器中,和田玉所占比重颇高。千百年来人们“以玉比德”,赋予了和田玉更深层次的意义,这些都证明了昆仑山所产和田玉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之深之远。
和田玉从不缺市场,也不缺追求者。董瑞强摄。
现如今,随着对和田玉的研究不断深入,以及和田玉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田玉的名声响彻中华大地,成为象征玉石的最高品质的符号。
精美的和田玉雕。董瑞强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从事和田玉开采、加工、销售的企业1万余家,在南疆地区和田玉加工企业只有70到80家,以前店后厂模式经营的有20余家。可以说和田玉生产加工作为和田地区的朝阳产业,刚刚初具规模。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田玉市场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和田玉饰品将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喜爱和珍藏,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和田玉文化也将会越来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