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绣:一针一线绣出亿元大产业
2024-03-07 11:5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023年8月,楚雄彝绣动态展暨彝绣沉浸式体验街区在云南省楚雄市彝人古镇开展。图为绣娘在街区集中展示彝绣技艺,让广大游客及市民沉浸式体验彝绣的独特魅力。高建波/摄

楚雄彝族服饰是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风格古朴、技法独特、品类丰富、针法繁多。楚雄彝绣具有鲜明的文化标识,是楚雄州参与人数最多、应用最广、影响最久,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种民间技艺。近年来,楚雄州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持续推动彝绣非遗活化传承利用,全力推动楚雄彝绣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做强产业,跑出了特色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加速度”,彝绣产业成为助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做足“指尖文章” 筑牢彝绣产业根基

为强化保障,筑牢彝绣产业发展根基,楚雄州组建了彝绣联盟,建立健全以县市宣传部门为主的各级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明确由各县市委宣传部部长担任组长、各乡镇宣传委员担任站长、各村(社区)宣传员担任点长,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统筹指导、成员单位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各级彝绣工作专班成员单位定点挂钩帮扶彝绣企业和支持骨干绣娘的工作机制。

树牢“一盘棋”思想,整合人大、政协、人社、残联、妇联等专班成员单位的资源优势,从市场关系、交易关系、资源关系和利益关系等方面把全州彝绣企业、协会、经营户、绣娘产业化组织起来同向发力,形成加快发展的政策合力、工作合力。州人大持续加大对《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服饰保护条例》的监督执行力度;州政协充分吸纳各行业各领域力量助推彝绣产业发展;人社部门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申报《云南省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开发项目——彝族手工刺绣工艺制作》专项证书;群团组织充分发挥“联”的优势,切实保护绣娘和残障人士的权益。出台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37条措施和加快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6项政策,为彝绣产业稳健推进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强力支撑。

身着彝绣服饰的绣娘们拿起绣花针在家门口就业。高建波/摄

为做好引导帮扶,给彝绣产业发展注入活水,楚雄州加强规划引领。制定出台《楚雄州民族文化强州规划(2013—2020)》《楚雄州发展彝绣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等系列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整合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建立彝绣发展公益基金,加大对彝族服饰、彝族刺绣企业的引导扶持。制定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手工刺绣技术标准,统一定价标准、刺绣工艺、追溯体系,并向市场监管部门申报实施。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楚雄彝绣”区域公用品牌。州委宣传部与楚雄师范学院共同成立全国首个彝绣现代产业学院,着力培养一批绣娘和经营管理人才;与中宣部人权发展和交流中心共同编制楚雄彝绣高端智库报告。强化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加强绣娘技艺培训和订单争取,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助推乡村振兴。实施“妈妈制造”绣娘培训计划、爱心助残彝绣行动计划、侨商侨企情牵彝绣助力彝绣出山出海行动计划等。广大绣娘过上了“带着娃、绣着花、养着家”的幸福生活,楚雄彝绣成为让更多妈妈留在家的温暖产业

下足“绣花”功夫 振兴彝绣产业发展

为延链补链,健全彝绣产业发展体系,楚雄州强化产业孵化。合理规划布局彝绣产品生产销售网点,实行园区化管理、集中化展示、集聚化发展,成功打造彝人古镇彝绣聚集区、牟定彝和园彝绣一条街、永仁彝绣一条街等一批彝绣主题街区,吸纳各类刺绣企业入驻园区(街区)。强化主体培育,实施文化金融扶持工程,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每年扶持一批彝绣专业户,建设一批彝绣专业村,扶持一批彝绣协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探索建立楚雄州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彝绣全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东方国际集团等服装头部企业到楚雄投资兴业,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启动运行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数字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成功创建2个省级文化园区,全州现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3家,其中规上彝绣企业13家,命名首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彝绣工作站13个,建成彝绣车间77个、绣坊260个,培育彝绣经营户538户。实现“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产业空间布局。

楚雄州率先在全国创新推出银行专属贷款“彝绣贷”、保证彝绣产品质量的“彝绣保”、降低彝绣企业物流成本的“彝绣邮”、打造楚雄彝绣区域公用品牌的“彝绣识”、制定规范彝绣行业生产定价标准的“彝绣标”,以及“彝绣园”“彝绣奖”“彝绣造”“彝绣游”“彝绣秀”“彝绣库”等,形成生产端和市场端完备的产业链。据统计,2023年全州彝绣产业预计实现产值10亿元,实现增加值2.75亿元,同比增长12.25%;5.7万名绣娘人均增收3570元,带动2000多名残疾人绣娘就近就业。

为助力彝绣产业插上“数字翅膀”,楚雄州拓展彝绣文化消费,全面提升楚雄彝绣非遗活化利用水平。2023年6月,楚雄州委宣传部与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启动全国首个手工业发展指数——“新华·楚雄彝绣产业发展指数”的编制工作,构建了一套楚雄彝绣产业数据收集、分析、解释、传播体系。从彝绣产业的专业化、品牌化、市场化、规模化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以数字语言向世界展示彝绣品牌,推动彝绣数字化转型、国际化传播,助力千年非遗书写“指尖新传奇”。

2023年8月8日,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彝绣馆正式运行。高建波/摄

搭建彝绣数字化平台,启动概算投资2.2亿元的楚雄彝绣数字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项目规划建设,建成国内唯一的公益性民营彝族服饰彝绣博物馆——彝彩·彝绣博物馆,完成楚雄绣娘、残疾人绣工和彝绣传统纹样数据库建设,建成一心(交易展示中心)、一区(产业加工聚集区)、2个数字化平台(线上交易平台、产业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双线运营模式。

“出山出海”进市场 千年彝绣魅力绽放

为提升彝绣产业市场竞争力,楚雄州坚持“拓市场”与“强秀场”相结合。抢抓沪滇文化帮扶协作重大机遇,深化沪滇、闽滇、粤滇文化交流合作,拓展彝绣产品市场。州委、州政府组织代表团两赴上海、三赴福建进行考察交流和汇报对接,进一步深化文化帮扶协作。长三角文博会开设了楚雄彝绣专门展区专场推介。与福建莆田湄洲岛管委会签订《“妈祖文化”—“楚雄彝绣”非遗文创产品联名开发合作框架协议》,组织彝绣企业参加“第七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与莆田木雕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妈祖信俗、莆田木雕与楚雄彝绣三个非遗文化牵手。与漳州市漳绣企业签订5年合作协议(每年1000万元以上的订单),与东方国际集团、肯德基、上海申孜实业等知名企业和意大利、英国、葡萄牙等国服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快拓展上海、福建、广东、香港等发达地区刺绣品市场。有效带动农村群众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在合作探索中趟出了一条具有彝绣个性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2023年6月9日,楚雄彝绣·秀出美好生活专场发布会上展示的文创产品。

为打造品牌,擦亮彝绣产业“楚雄名片”,楚雄州将彝绣文化资源转化为有效生产要素。增强彝绣文化立体化、宽领域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设计推出“绿野仙踪”“遇见楚雄”“福来云往”“彝山菌香”“玫瑰花语”五大系列产品,形成楚雄彝绣的产品矩阵和品牌方阵。2023年3月,楚雄彝绣再次绽放上海时装周;6月,惊艳亮相深圳文博会;9月,成功举办以“流光彝彩、美美与共”为主题的米兰时装周楚雄彝绣发布会和新闻发布会,集中发布40套缀饰彝绣非遗元素的跨界时尚服装,代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登上米兰时装周,为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打开了新的窗口;12月,楚雄彝绣作为首次省外受邀参展作品在第七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主会场开设专展。据统计,2023年楚雄州彝绣产业实现增加值2.75亿元,“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彝族刺绣成功开启“变现”之旅。

2023年8月11日,在楚雄彝绣产品交易中心,参加中国·楚雄2023年彝族火把节“群芳竞妍”彝族“太阳女”暨楚雄文旅形象大使选拔赛的选手参观了解彝绣产品,感受彝绣非遗魅力。高建波/摄

为扩大影响,讲好彝绣精彩故事,楚雄州探索“文化+媒体”“非遗+传播”模式。伴随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全域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的推出,云南人气高涨,游客自四面八方涌来。2023年1—10月,楚雄州接待游客2787.43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64.58亿元,而楚雄彝绣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变成可以带回家的艺术珍品。围绕把楚雄打造成为全国民族服装服饰创意设计、生产加工、产品交易、人才培养“四个中心”和云南文化新名片的目标,首届楚雄时装周于2023年12月30日至2024年1月5日在楚雄成功举办,来自7个国家和省内外24个州(市)的代表队展示了1100余套服装服饰,共举办39场精品走秀,促成32个文旅产业等项目达成合作,签约总金额164.77亿元。

文化的力量深厚持久,文明的印记薪火相传。楚雄州将大抓项目建设、经营主体、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品牌打造、人才培养和宣传推介,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打造全国民族刺绣示范州和全省文化产业重要支撑区,在创新创造中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守正创新打造文化传承发展的楚雄样本。


作者:

城市漫步杂志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