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龙游梅高质量基因组研究获得重要进展。业内人士评价说,这项研究补充和完善了梅花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在应用上为梅花株型、花色、花型、花香等重要观赏性状解析、优异种质基因资源的挖掘、目标性状定向遗传改良搭建起重要平台,对推动梅花分子育种革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据悉,这项研究完成了首个高质量梅花栽培品种龙游梅基因组方面的组装,为解析观赏植物曲枝性状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指导方向。其成果刚刚在植物学著名期刊《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取得这一重大成果的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启翔教授团队。
梅花起源于中国,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专家介绍,梅花观赏品种目前登记有400余个,以直枝型为主,垂枝梅类和龙游梅类品种极少。其中,龙游梅品种群仅有‘玉蝶龙游’一个品种。因此,株型是当前梅花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专家眼里,梅花品种枝型丰富,是用于研究木本植物株型形成的优良材料之一。龙游梅植株当年萌发的极个别枝条会直立生长,不表现弯曲表型,恢复为原始类型(直立型)。在龙游梅品种遗传背景不清晰的情况下,这种恢复为原始类型的材料是不可多得的实验对照材料。课题组以龙游梅直立枝和曲枝的茎尖和叶芽为材料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与细胞分裂、细胞发育和植物激素相关的基因在曲枝性状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铁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