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新小学始建于1952年11月25日,位置在八圣高庙偏南处,因庙得名,故称北京市崇文区八圣高庙小学。1958年更名为北京市崇文区幸福村第二小学,此后又更名为北京市崇文区培新小学,直至2011年5月更名为今天的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
如今,这个坐落于东城区龙潭湖畔幸福大街幸福巷中的“老字号”,从最初8名教职工、5个教学班、不足200名学生,发展到近300名教职员工、70个教学班、2700余名学生;在12任党支部书记、14任校长,几千名教职员工的接续奋斗中成绩斐然,活力依旧!
学生参加太极扇传统体育活动
党建引领 阳光前行
培新小学2014年6月被批准为北京市第一批党建示范点,多年来形成了“阳光党建”品牌。
学校重点从政治、制度等四个方面加强党建引领:政治建设体现党员学习有热度,树立一个形象——阳光形象,落实一件事——榜样引领,将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在行动中。制度建设体现组织形象有亮度,党员严格落实《党员承诺制度》等制度。思想建设体现服务群众有温度,坚守一个中心——立德树人,开展爱心公益等活动,党员人人都是主讲人,人人都是听讲人,人人都参与,人人受教育。组织建设体现党建辐射有广度,学校作为北京市党建示范点、东城区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学校,加强组织结构改革,共同推进支部组织建设。
培新小学按照“三三四四”途径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三板块学习:政治理论文章导学、微党课、道德讲堂。三亮措施:亮出身份、亮出形象、亮出承诺。四项机制:承诺制、爱心活动制、责任区制、阳光党员评选制。四项工作:党建引领、党员发展、统战工作、党团队旗飘起来。
同时,学校按照“三三四四”途径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即三维管理结构、三个层级、四条要求、四条途径;按照“三三四四”途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即三维专业结构、三级培训、四句强调、四项激励机制。
培新人以党建为引领,赋能培新教育向高质量发展。
培新(心)教育 守正求真
学校的教育教学,生动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有故事的培新小学,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不断雕琢自己,不断充盈着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学生、是教师,是培新小学自己。
在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中,学校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以文化建设为支点,确立了内涵发展、高位求进的发展路径,用文化的力量来助推和加速学校发展。为此确立了一个核心、三个维度目标,通过五大实践体系来推进和铸造自己的名片——培新(心)教育品牌。
一个核心:培新(心)教育。这是培新小学的核心文化理念。培心,即尊需求。校训的前半句是“做自己、想他人”,指向“尊重”的文化特质;校训的后半句是“做今天、想明天”,指向“成长”的文化特质。三个维度:建构“培新(心)教育”的目标。即从每一个教师的需求出发,促进其专业发展;从每一个家长的需求出发,提高其家庭教育的能力;最终从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出发,奠定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四大建设:建构“培新(心)教育”的实践体系。一是管理文化建设——以“人文管理”文化构建学校管理文化体系。二是教师文化建设——以“乐教善教”文化带动学校教师队伍发展。三是课程文化建设——以“乐学善学”文化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学生文化建设——以“认真坚持”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培新在守正求真中不断创新,发挥校园文化的融合力,引领力和育人力。
立德树人 关爱学生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校提出:做“有新(心)教师”,育“有新(心)少年”。
做有新(心)教师,即“同心﹢纳新”:“同心”指主动学习和践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策略,以尊重为前提,建立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实现育人增效;“纳新”指理解、接纳新时期学生及家长的现状和需求,以共情心理解和引导家长需求,实现家校协同。
育有新(心)少年,即“培心﹢培新”:“培心”指自尊﹢友善,“培新”指认真﹢坚持。“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就是“培根”“养心”的出发点和目标。
培新小学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之中,采取多种形式彰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线上线下相结合,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学校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党史学习融入日常,语文学科渗透党史故事,道法学科渗透党史发展,音乐学科渗透红色教育,其他学科渗透党史教育。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排入班队会课程表,有计划安排,有数量要求,有评价标准。
以学定教 精研专业
小学课程体系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整体性,学校用心将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之中,不断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培养有新(心)少年。
课题带动融合。学校坚持把“科研兴校”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2022年成功申报了北京市课题《基于五育融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和《指向缓解家长教育焦虑的家校协同课程研究》。
主题推动融合。学校统筹顶层设计,全员参与,进行全方位、全过程、长链条设计。主题设计贯穿1至6年级,每一个年级都有自己的主题。
课程体现融合。培新小学打造了“学科﹢”和“主题﹢”综合实践课程实施途径,旨在打破学科课程壁垒,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应用、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课程联动家庭。学校2021年起研发“心手相连,共育成长”家校微课程,构建家校协同课程体系,增强家教社育人合力。
课程关注身心。基于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学校参与了北京市教育学院“健康自我成长课程构建与实施”项目,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做到多渠道、多角度、全覆盖,同时又有针对性、差异性。
课程联动学科。学校把党史学习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全过程。社会实践课程的内容和设计,更加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仪式感教育。
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目标,将课程和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在学生身上,通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发展。
特色发展 自信绽放
学校着力加强劳动教育并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比如,搭建舞台组织了“竹娃杯”创意制作大赛和巧手大赛;利用校园志愿服务岗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岗位分工明确,人人有责。学校倡导家长与学生签订《家庭劳动岗协议书》,引导学生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做家务劳动的多面手。
学校深入推进体育锻炼。始终坚持“健康第一”,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以掌握体育技能、形成体育习惯、展现体育精神为重点,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系统构建“培新体育”课程体系和培新体育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学校有独具特色的美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新小学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多年积累的竹文化传统,开展独具特色的美育工作。培新小学有非常出色的管乐、民乐、舞蹈、美术、合唱、北京琴书等艺术社团,致力于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注入到学校教育的核心中来。
学校携手家校社共育。学生家长是家长讲堂上洋溢才华的“讲师”,是实践活动中独当一面的“领队”,是亲子运动会上挥洒激情的“健将”,是家长学校里虚心好学的“学生”。2021年学校研发“心手相连,共育成长”家校微课程,尝试构建家校协同课程体系。
落实“双减”“双升”,实现减负增质。学校聚力在“研”,落实“双减”“双升”工作。课后服务体现“早、全”两个特点:部署早,学校在2020学年就组建工作团队,全面思考、设计课后服务工作;课程全,每周共有近200班次的第二时段综合课程,减负不减质,育人不累人。
围绕学生需求,聚焦师生成长,培新小学全方位搭建立体化育人模式。全流程育人、全课程育人。做到三个清晰:清晰背景,正方向、提质量、促发展、抓规范;清晰路径,以立德为根本,以启智为关键,以健体为重点,以育美为贯穿,以尚劳为突破;清晰目标,“为未来而教,为成长而学,全面推进教师乐教善教,学生乐学善学。
改革创新 勇立潮头
喜迎七秩,再创辉煌。如今的培新小学载誉颇丰:北京市课程改革试验先进校、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首都文明校园;学校被命名为素质教育窗口校、首都少年军校示范校、北京市绿色学校、北京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等。学校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春华秋实,薪火相传。正是一代又一代培新人初心传承,使命担当,负重前行,为今天培新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心如炬,始终照亮前进的方向;使命如磐,自我价值在不断推进党的教育事业中实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首七秩,让我们知来处,有定力,能奋斗;展望未来,让我们明方向,肯担当,乐奉献。
风起帆扬,笃行不怠。“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培新教育人在党的领导下,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继续勇挑重担、不辱使命,向着更加美好的新时代,前进!
(文/张燕 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校长;图:学校提供;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