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亚运村街道:党员乐当“主心骨” 垃圾减量见成效
2022-10-26 17:3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日前,朝阳区亚运村街道再添2个市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华亭嘉园、华严北里一号院获此荣誉。近两年来,华亭嘉园、华严北里一号院社区积极推动垃圾分类长效常态化发展,以创新举措点亮垃圾分类新时尚,激活居民参与治理的“内驱力”,推动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形成精准投放模式,居民普遍养成良好分类习惯,小区面貌显著改变,居民归属感、自豪感明显增强。

华亭嘉园:“责任制守桶”见成效

104个楼层垃圾房“撤桶并站”,变身为6组垃圾分类桶站,不是一道简单的“加减法”,而是华亭嘉园迈向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的关键一步。

华亭嘉园小区与“鸟巢”一路之隔,辖6栋楼,居民1223户。原先,这里的每个楼层都有垃圾房,由物业提供“管家式服务”,定时定点清运垃圾。想要改变居民近10年的垃圾投放习惯,实现垃圾分类定点投放,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过,事在人为。小区所属的华严北里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让社区党支部成为凝聚党员志愿者推行垃圾分类的“主心骨”,与物业、楼长等力量形成合力做宣传,为居民预留足够的适应时间。针对部分对垃圾分类不理解的居民,则耐心地为其解释。物业负责“撤桶并站”,对照垃圾分类标准,停止垃圾房使用,在每栋楼设置一处垃圾分类桶站,配备基础设施,增加太阳能照明。

为了将垃圾分类落到实处,党员、楼长都加入“桶前值守”中,定点投放守好桶,引导居民精准投放,杜绝乱扔垃圾现象。通过不断的努力,居民逐渐形成了从不愿分、不会投到主动分、规范投的转变。

目前,物业组建了垃圾分类小组,垃圾桶站制定岗位职责,一个保洁负责一个投放点的模式,实行“责任制守桶”,早、晚高峰定时值守,维护垃圾桶站及周边卫生,其余时间结合园区日常进行巡查,遇到问题及时处理,为居民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垃圾投放环境。

△华亭嘉园园区工人打扫垃圾桶站周边卫生,保持地面干净

经过这一系列举措,华亭嘉园小区垃圾分类工作效果显著:120升厨余垃圾每天1桶变为每天4桶;240升其它垃圾每日19余桶减至每日12桶,每日分拣可回收物约50公斤,垃圾减量初见成效。

华严北里一号院:党员带头齐参与

华严北里一号院是航天部的家属院,小区面积较小,仅有两栋楼,352户居民。实行垃圾分类之前,小区每个单元门口均设有垃圾桶,用居民的话说:“怎么扔的都有,一到伏天垃圾就发酵有味儿……”

自实施垃圾分类后,垃圾分类桶站替代了垃圾桶,每天定时定点开放,分类收集清运,桶站干净整洁也成为社区一景。居民张女士说:“十一国庆节假期,亲朋好友来我家串门,都特别羡慕我们社区的环境。”

“最初实施垃圾分类时,个别居民并不理解,认为增加了家务负担。”华严北里一号院所属的民族园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王凯说:“社区从基层党组织开始做工作,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组织党员、楼长入户宣传动员,在小区内营造浓厚氛围,提高居民知晓率,引导居民正确分类,规范投放。在此基础上还设计开展体验式活动,提高参与度和积极性,居民看到自己分类投放的垃圾,被分类收集、分类清运,慢慢有了成就感,参与度就变强了。”

△华严北里一号院负责环境卫生的师傅在小区巡查垃圾桶站卫生

“为更好地了解居民投放情况,我们还建立专项台账,详细记录各类生活垃圾分出量。”小区物业公司垃圾分类负责人介绍,借助街道的专业力量,物业还不定期组织垃圾分类相关人员知识培训,制定管理标准提升服务水平,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垃圾分类,全面助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向纵深发展。

据了解,下一步,亚运村地区将总结交流生活垃圾分类好的经验做法,以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为发力点,在完善基础设施规范建设,强化日常运行管理,提升居民精准分类准确投放等方面打造可推广的示范典型,让居民更满意、社区更宜居,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作者:

朝阳亚运村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