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管仲没能跳出的人生盲区
2022-11-17 22:1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遍览中国古代史书,提起古代名臣,有两个人世代传颂,相信大家耳熟能详: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三国名相诸葛亮,一个是“春秋第一相”管仲。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二人的形象非常高大光辉,其身上总是闪耀着耀眼的智慧光芒。

诸葛亮千古一相,忠肝义胆,被视为古代人臣典范。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被司马懿称为“天下奇才”。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被塑造为“神人”。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也曾如此感叹道:“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诸葛亮如此英明神武,那么,他最推崇谁呢?答案就是管仲。

有《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为证:“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大教育家孔子也给予管仲很高的评价,据《论语·宪问》记载:“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就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要像披着头发、衣襟向左开的落后民族一样了。

管仲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英明神武如诸葛、管仲,也会有自己的“人生盲区”,也犯过“致命”错误。

“圈子意识”蒙蔽了诸葛亮的双眼

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一个重大弊端,是山头林立、党同伐异。

一个人是否可信,是否能在政治上委以重任,很大程度上不是根据他的才能、本领,而是看他是否属于自己圈子里的人。

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对马谡的器重与任用,非常典型地透射出这种经营自己势力、打造自己圈子的政治意识。

尽管刘备早已指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诸葛亮的偏爱与私心,使得他不以刘备的提醒为意,重用马谡不避任何嫌疑。

为了巩固荆襄势力圈子,诸葛亮加快了起用马谡的步伐。诸葛亮知道,要进一步提拔重用马谡,光凭马谡充任副手(参谋长)这样的资历是不够的。

马谡必须有充任主官、独当一面并在战场上立下赫赫军功的经历与成就,才可以堵塞天下悠悠之口,为马谡日后担当诸葛亮事业接班人创造必要条件。

这样的圈子意识,使得诸葛亮在任用马谡问题上犯下致命错误。这就是在第一次北伐中原时,他弃魏延、赵云等能征惯战的宿将不用,而任用马谡充任前敌主帅。

诸葛亮画像

马谡作为参谋人才,参襄军事、辅佐主将无疑是合格的,但担当一军统帅却力有不逮。

而他又偏偏遇上像张郃这样的名将,于是街亭一战,马谡损兵折将,丢失战略要地街亭,使蜀汉整个北伐作战陷入全线被动,“进无所据”。

诸葛亮不得已下令还军汉中,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北伐就如此以失败告终,而马谡本人也因此战役丧失了性命。

马谡失街亭,固然有拘泥兵法教条、不善于具体指挥作战的问题,但关键原因是诸葛亮本人在马谡的任用上没能做到“量才节任,随器付业”,把马谡放置到了他无法适应、无法践行的岗位之上。

诸葛亮如此英明的人物,却会犯这般愚蠢的错误,其根源是他脑子里的圈子意识太浓厚,私心太重,在荆襄势力集团经营上过于投入,导致迷惘、糊涂。

管仲荐人不力,齐国辉煌昙花一现

管仲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成功的改革家,也是商人从政的成功代表。春秋时期,齐国的齐桓公是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既想坐稳国君的位子,又想在诸侯争霸中抢得先机,于是听从鲍叔牙的建议,拜管仲为国相。

管仲画像

如何才能称霸呢?管仲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作为一名商人,理财是管仲的强项,他改革的重点首先放在了经济领域。

全面搞活经济、鼓励生产、减轻赋税、调节贫富、加强社会救助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充分富足,其中尤其以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推行自由贸易、鼓励消费等最为引人瞩目。

通过这些措施,“民足”很快得以实现,齐国的经济出现了繁荣。同时又推出了“四民分业”“官山海”等措施,保证了国家财富的积累。

经济发达、贸易繁荣为国家带来了丰富的税收,盐铁专卖等又使国家增加了额外收入,齐国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迅速成为“经济强国”。

“民足”“国富”为“兵强”提供了经济基础,在齐国的军事建设方面,管仲同样推行了改革,不仅扩充军备,而且从体制上加强了国家对军队的控制力。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鄄地召集宋、陈、蔡、邾等四国会盟,在春秋时代第一个代替周天子充当盟主。

在这次会盟中,齐桓公因为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而受到周天子的肯定和赏赐,齐桓公于是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然而,齐国的辉煌仅昙花一现。

公元前643年,齐国发生了内乱,齐桓公被软禁后活活饿死,死后六十多天竟无人知晓,其后晋、楚、吴、宋等诸侯国先后崛起,齐国陷入长期低迷。

齐国为何“一世而衰”呢?

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用人不当,齐桓公晚年出现了竖刁、易牙、开方等小人,他们最后祸乱了齐国,正是齐桓公用人不当、管仲荐人不力导致了小人弄权,齐国迅速由辉煌走向了衰落。

北宋文学家苏洵在《管仲论》中评论道:“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回头来看,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国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管仲奇迹”未能持续,更重要的原因也许与改革措施本身相关。

管仲善理财、以商治国,固然创造了经济的繁荣,但这一切又是非常脆弱的。

商业的本性重交易而轻生产,这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性。这是以商治国的弊端,至少在那个时代,“商战”不如“耕战”更为坚实、牢靠。

再传奇的名相、贤臣,也是人,也会有人生盲区。

诸如此类的历史故事不乏其例:北宋名臣范仲淹主张“作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因脱离当时实际,为官理念终难实现;明朝帝师张居正醉心于君主教育,却寄希望于道德自律,结果造就圣主的教育理想终成泡影……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历史这位老师的课我们究竟听懂了多少?

看到古代名人光环的背后,看到历史的深处,换一个思路,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古代中国百家谈》

《古代中国百家谈》

北京日报社 理论部/主编

北京日报出版社

本套图书是《北京日报·理论周刊》10年文史版文章集粹,汇集了全国百余位历史学家、知名学者关于中国古代史的优秀文章,分历史演进、治国理政、社会文化发展三个主题编辑成册,全方位讲述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从中华民族的起源,到繁衍、壮大、生生不息;

从历朝历代更替,到文明的演进、博大精深及深远影响;从经济社会发展繁荣,到生活、文化的丰富多彩,大跨度、多层面、多视角回望古代中国,是一套讲述中国古代史的立体书。

心动价购买

《古代中国百家谈》

请复制以下字符后打开手机淘宝

到天猫北京日报出版社旗舰店购买

【淘宝】https://m.tb.cn/h.U6cZXux?tk=vxlgd1Sdk4W CZ3457

您还可以登录京东、当当搜索书名

优惠购买

编辑/李雨桐

北京日报出版社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所有内容全部由北京日报出版社整理制作

如转载、投稿、合作请关注我号后留言


作者:

北京日报出版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