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巡礼
2023-05-12 09:2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建设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是中国地震局、北京市地震局在“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期间防震减灾规划中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的关怀;建设安全学校,为广大师生创造最安全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是地震工作者的由衷愿望。下大力气开展好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海淀区地震局一直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近年来,海淀区政府高度重视我区的防震减灾工作,海淀区地震局先后在28所中小学积极推进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使这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走在了全市各区县前列。

2010年,创建了全区第一所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北京市第十九中学,至2022年海淀区已经创建了海淀区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2所,北京市级科普示范学校11所,国家级科普示范学校6所。在创建活动中,通过组织应急演练,提高了教师、学生的组织自救互救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冷静应对突发事件,采取迅速科学的应对措施保护好自身生命安全;通过邀请地震专家、学者送课到学校活动,在学生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地震,了解地震灾害风险程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建立了主动防灾、科学避灾的意识,不断提升学生安全素养。海淀区各学校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抓落实,推动防震减灾示范校的创建工作,通过各中小学校积极主动的开展地震科普教育,推动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的提高,全面提高了海淀区的学校防震减灾工作能力。

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主题教育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对防震减灾相关工作高度重视,2018年,创建成为海淀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2020年,成功入选成为海淀区新品牌学校,同时也被评为海淀区应急避难III类场所。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在全面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基础上,学校高度重视在防震减灾方面的教育活动,开展普法教育、技能培训和实践体验等相关活动,提高法律认识,培养防范技能,感受生命的可贵,提升学校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震能力,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学校地震安全。在活动中学校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丰富宣传教育内容,提高了宣传教育水平和实效,逐步树立了学校“科学防范,生命至尊”的防震减灾理念。

为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互救技能,学校制定《学校“防震减灾日”宣传周活动方案》,并按方案要求,具体组织宣传周的各项活动。

在防灾减灾日学校利用升国旗仪式进行以《如何防震减灾》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王世东校长号召全体师生做到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我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认真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提高综合减灾能力。防震减灾,从个人做起。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安全教育活动氛围。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

把疏散演练作为学生必修课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2013年荣获海淀区区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2015年荣获北京市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2022年荣获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

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充分利用心理课、地理课等学科优势,将防震减知识灾纳入学科教学计划之中,加强地震科普与学科知识的互相渗透,找准切入点,拓宽学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保证学生对防震减灾的认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新生认真学习学校校本教材《中学生安全手册》。每学年由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组长陈恒华校长为新初一、高一年级颁发安全手册,并由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组织统一学习、交流、讨论,时间不少于四课时。

每学期校医对各班安全员和学生社团进行自救互救知识培训,主要是疏散要领、伤口包扎、骨折救护、人工呼吸等,在历次应急疏散演练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保证了疏散演练的高质、高效。

每学年组织两次防震紧急避险疏散演练,将“防震紧急避险疏散演练”活动作为学生的一堂必修课。每天,利用课间操时间,有组织地开展了紧急疏散演练,每位学生都熟知自己的疏散路线,能够做到快速、准确、有序、安全,对培养学生紧急避险的意识与技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校成立“防震减灾”科普兴趣小组,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地震科普活动。积极参加《地震三点通》公众号组织的活动竞赛活动;利用暑假组织科普兴趣小组赴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参观考察,通过亲眼目睹地震的惨烈,听取防震减灾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学校定期聘请地震相关专家给学生作专题讲座,主要就地震的成因、危害、逃生技巧以及自救互救常识向学生做一介绍;现场互动进行应急避震训练和指导、应急包等防震物资的介绍等。教会学生应急逃生和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学生防震、避震能力。

学校每学期法治教育月期间、全国“防震减灾日”、“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利用升旗仪式进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板报宣传栏、校电子大屏、值周育人等载体,利用绘制手抄报、黑板报、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地震科普知识,紧急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加强紧急避险和紧急疏散能力的培养。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安全小讲堂”知识化于心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将安全教育的知识真正传递到每个孩子。秉承“把有意义的事情做的有意思,让有意思的事情变得有意义”的原则,创新工作思路,创设真正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课堂,同时激发学生安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感而发,登上讲台,成为学习的主人。于是,海淀区民族小学一个个精彩的“安全小讲堂”出现了,在六年级三班的安全小讲堂中,同学们选择以防震减灾为主题组成小组,分工协作,利用课余时间查找、学习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汇总梳理后做成PPT,并提前安排其他同学自己查找资料,绘制有关防震减灾方面的手抄报。在小讲堂上,讲授的同学不但要生动形象的将安全知识传递给大家,还有依据大家的课堂表现开展评价。一方面,孩子们在自主学习、准备的过程中,将安全知识内化于心;在讲堂互动中,又将安全知识再次强化。安全知识的学习成为自主、自愿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安全小讲堂使得每一名同学都成为了某一方面安全教育的“小专家”。老师根据各组的安全教育主题,让学校的这些“小专家”发挥特长,自主选择学校安全宣传的各个领域,变成安全宣传的小使者。比如讲述有关地震主题的同学,他们选择到校园防震减灾宣传阵地上。有的同学在学校地震模型展示区域做小讲解员,有的同学在地震科普角做小管理员,还有的同学作为校园安全检查小监督员。在安全教育方面真正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避险有要领专家“在身边”

2010年北京市第十九中学被海淀区命名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成为海淀区第一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2017年创建成为北京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020年评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在“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和“第28个全国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学校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教育宣传活动。邀请了北京市应急安全中心的老师进班讲授有关应急疏散和减灾逃生的相关知识。老师从地震产生的基本原理讲到了如何科学避震,还亲自演示了如何进行灾害救援;如何使用纱布止血,如何使用担架搬运伤员,使同学们学到了很多救援知识。学校初高中地理组和小学科学教师以及学校地球科学社团的同学利用课上的时间,给同学们播放地震应急宣传片,讲解防震减灾知识,纠正学生们的避震动作要领。

19中在1976年就成立了地震社团后改名为地球科学社团,与当时的海淀区地震办公室联合建立了地震观测小组,由地理组袁碧真老师组建而成,曾经对京、津、唐、张地区的地震有过成功预报。地震观测小组在1977年、1978年、1982年、1986年、1989年、1990年、1995年都曾被(当时)海淀区革委会、区地震办评为先进集体和优秀测报点,在1981年、1983年、1985年、1988年、1990年、1992年,被(当时)北京市地震办公室评为群防群测优秀测报点。社团现有二十名成员和两位指导教师,地球科学社团的工作包括绘制各教室疏散路线图,以及组织协调好每次疏散演习活动。

海淀区上庄中心小学

师生化身防震知识“达人”

海淀区上庄中心小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师生防震减灾的意识和自救技能的培养。学校成立了防震减灾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为确保师生在突发情况下的人员安全,学校制定了《上庄中心小学防震减灾工作方案》《上庄中心小学应急疏散演练方案》等应急预案。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多途径、多形式的开展多样活动,以加强师生的防震安全意识。

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到国家地震救援基地参观,体验防震培训安全实践课程。首先学生和老师们观看了4D地震体验电影,了解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体验地震时的身体和心理感受;之后参观震后斜楼和废墟,通过课程教师介绍和观察,师生掌握逃生重心生命三角区;随后参观了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救援装备库,师生认识各种救援装备,以及在被废墟埋压后如何利用自己身边的物品有效维持我们的生命。学生们还学习体验防毒面具、灭火器、消防栓水带的使用发放,初步掌握止血、包扎、心肺复苏、外伤处理方法及相互救治等实践课程。通过对课程基地的参观,不仅培养了师生安全意识,更学习到防震逃生和自救的措施。

为提高学生防震安全意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地震科普,携手同行”主题活动启动仪式直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题活动,学生们认真观看并记录学习笔记。随后各班级相继开展“防震知识小大人”主题班队会,在班会中,学生们积极发言宣讲防震小知识,一人或多人演示地震来临时的疏散和自救方法。少先队还开展绘制防震知识手抄报活动。有的学生将对地震的应对方法编成了小诗;有的学生将自救知识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儿歌;还有的学生将疏散逃生方法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出来。学校还邀请消防副校长入校对学生进行讲述抗震救援的故事,让学生们从多方面了解地震带来的危害,知道重建家园的信心。

通过校外体验和校内多种形式学习防震、自救和疏散逃生知识,同学们认识到了防震安全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大大的提高了师生对应急突发事件的逃生能力和自救能力。

海淀区翠湖小学白水洼校区

科普宣教构建平安校园

为了增强师生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北京市海淀区翠湖小学白水洼校区开展了系列地震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为创建“海淀区地震科普示范学校”、构建“平安校园”打下坚实基础。

3月,学校集中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学校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向孩子们发起学习防震知识的倡议,通过视频学习、教师讲解,让孩子们了解在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躲避、自救;联手海淀区地震局,开展“地震知识讲座”,王成凤老师深入浅出的从地震的成因、地震的危害、地震来临时如何避险等方面,给孩子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有意义的实践课;班主任老师通过班会课深化学校开展的活动,具体指导孩子们地震来临时如何躲避、怎样逃生、自救,学习抗震英雄事迹;学校安全干部精心做好疏散演习路线、各点位老师安排,3月28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组织师生进行“防震疏散演习”。

“防震疏散演习”已成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学校每月都会进行不定期、不定时的疏散演习,以固化“防震减灾”系列活动教育成果,切实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共同创建“地震科普示范校”,保障孩子们安全、健康成长。

多年来,海淀区地震局向各中小学校赠送书籍5万多册;围绕着科普示范学校建设主题,海淀区地震局编制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手册》《地震知识口袋书》《防震减灾海报宣传册》。2023年,海淀区地震局组织召开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培训会”,总结了创建经验,交流了创建体会,为“十四五”期间创建各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打下了基础。

通过13年的持续创建活动,海淀区地震局抓实节点,以“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10.13”国际减灾日等时机组织、发起开展各项宣传活动。不断打造品牌,多角度引导学校参与海淀区、北京市、中国地震局组织的活动。海淀区2016年,组织全区83所中学参加了“北京市中学生地震知识竞赛”活动,荣获团体铜奖。2017年—2019年,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海淀区防震减灾科普讲解比赛,比赛选手来自多所学校,组织了相关学校现场参加,刻录了比赛的光碟送给各个学校。2018-2019年,举办“海淀区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科普创客大赛”;2020—2022年,海淀区地震局充分利用我区中小学教育资源平台,在全市首推防震减灾“空中课堂”覆盖我区31余所中小学校,以传播防震减灾科学知识为核心内容;2021年,海淀区地震局还为5所中小学校安装了地震预警终端系统,为打通预警系统服务学校、服务公众的“最后一公里”进行了先行先试,并成为地震应急演练、地震科普宣传的重要媒介;2022年,北京第二十中学、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被评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海淀区成为创建成国家级科普示范学校最多的辖区;2023年以来,海淀区地震局推动了“送防震减灾科普课到海淀区中小学校”的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在创建过程中,海淀区地震局不断扩展地震科普宣传的接受面,以深化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素质教育作为海淀区地震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之一。构建安全海淀、和谐海淀,海淀区地震局一直在路上。 (记者 杨思)


作者: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