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融合 来一场“课程博物馆”里的美育之旅
2023-05-23 10:3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今年的博物馆日,对于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西二旗分校的孩子们来说意义非凡:学校在故宫博物院举办“探文物智慧,寻美好生活”实践活动,充分展示自主开发“皇帝的百宝箱”PBL项目式学习课程的优秀成果,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乐在其中,享受其中。

自2018年起,双方共同开发落实“故宫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课程依托故宫博物院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学校篆刻、皮影等特色,以STEAM教育理念为指导,促使美育内容主题化、多元化、体验丰富化、功能立体化,从而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与故宫推进馆校融合合作已走过5年,经过时间的积累沉淀,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篆刻、皮影、故宫建筑等三个成熟的系列课程,并制作了包括学习手册、绘本、图书等特色校本教学资料和丰富的实践体验,带给了孩子们与众不同的“课程博物馆”。

学生获得 情感熏陶

于无声中升华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

碧瓦朱檐相映美,一顶一檐砖瓦情。5月17日的故宫夏风习习,孩子们阵阵爽朗的笑声为故宫带来勃勃生机。打开“皇帝百宝箱”——来自旗飘飘设计公司的旗娃们为外来宾客设计了中国文化特色与实用性兼备的校礼,绘制了明信片、手账本、印章等30余种文创产品设计图;化身小小文物修复师,通过小组合作不懈探索,小心翼翼地修复珍贵的复制版瓷器,了解文物修复知识、技艺与意义;百名学生席地而坐,现场创作将故宫元素设计到自己喜爱的文具、生活用品上……其实,这般精彩瞬间无不贯穿5年光阴里的点点滴滴。

“想到要来到故宫参加活动,我昨晚上都要睡不着觉了”,活动当天孩子们激动地告诉记者。回想从第一次百人篆刻到今天的文物修复,每一次博物馆之旅都令人受益匪浅、记忆犹新。在故宫,孩子们通过观察屋顶学到了“如鸟斯革 如翚斯飞”的建筑之美和语言之美;从残缺的文物中学会了对瑕疵的独特思辨;在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中感悟了古人追求卓越的匠人精神;从故宫神兽中学习了古代神话故事并大胆进行艺术创作……

学校对传统文化美育还进行了整体规划、统筹推进课、队伍培养、资源共享等系列举措。倡导家校社协同育人,挖掘师生潜力、借力家庭、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学校、家庭、博物馆“三位一体”的美育教学模式,统筹了学生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学习时间,让美育教育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对美的探险”了解世界,帮助他们更好的认知传统文化蕴含的意义,让他们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转化和升华为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

知识以外 兼养感情

将美育嵌入传统文化教育点滴

2018年合作伊始,学校将故宫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书法篆刻”“皮影戏”等校本课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技法和艺术并举,借助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专家资源,并从故宫藏品中汲取丰富的美育内容,通过人文历史、文学知识、劳动教育、艺术赏析、设计提炼、作品创作等内容的学习,鼓励学生对传统艺术进行思辨和现代创新,拓展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自觉与文化自信。

2020年,随着合作不断深入,学校与故宫专家发现把美育深度嵌入到传统文化教育中,能极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于是双方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这一主题,就“传统文化与美学教育融合”进行探究和开发,借助故宫古建、书画、器物、原装陈列、园林等资源,通过美育的贯穿强化孩子们的艺术感知能力、美学认知能力、创意表达能力,做到“知识以外,兼养感情”。

2023年,馆校合作将项目式学习(PBL)和基于实物的学习(OBL)等新方法纳入课程设计,推出《文物探究项目式学习创新课程》。“皇帝百宝箱”课程通过设置神秘有趣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综合运用科学、美术、语文、数学等各学科知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闯过层层关卡,包括文物模拟修复、探究文物的造型与功能、科技智慧、装饰与审美等,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为主线,文物的知识性学习为隐线,汲取故宫文化元素。

当下“在“双减”政策的大环境下,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日趋凸显。故宫博物院宣教部吕小刚主任谈到:馆校合作的探索和实践不仅看到了学校重视课程研发和教学内容创新的成果,更感受到了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乐趣和成就感。而在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万璐璐老师眼中,博物馆教育是一种多领域、跨学科的教育方式,课程能够将历史、科技、艺术等多学科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我们要在馆校合作的领域深入合作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从课程研发、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多方面共同促进博物馆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创新发展要扎根中国大地、凸显中国特色,在赓续中华传统美育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应学生精神生活需要中守正创新,切实发挥美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独特功能”,梁小红任中关村一小西二旗分校书记、校长以来,深入分析学校原有的办学基础,深化学校多年来形成的旗趣文化。她认为学校要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办法,整合资源、打破壁垒,激发潜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特色鲜明 学科融合

把美育贯穿跨学科教育体系

学校一直努力从已有优势资源出发,通过馆校合作打造特色鲜明、文化突出的“传统文化+美育”的校本课程。以传统文化为沃壤,通过改革艺术课程设置、增加艺术课程比重、培养学生艺术特长等举措,注重跨学科体系建设,尤其使美术学科从单一美术表现走向了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图像识读等诸多维度,教会孩子认知美、感受美、学习美的方法,“大美育”成为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构成。 以“故宫建筑STEAM”课程为例,各学科教师积极寻找美育契合点,开发美育贯穿其中的跨学科教育内容。

例如,“语文+美育”通过“我与故宫亲密接触”“我眼里的故宫”等征文和巡讲活动,锻炼了孩子的胆量,强化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并在写作和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和文字营造的美感;“数学+美育”从严谨的几何图形发现浪漫的信息,通过对门窗形状、脊兽/门钉/台阶数量、宫殿布局进行调查和整理,发现数字背后隐藏的秘密,培养孩子的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加深对古建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理解;“科学+美育”通过科学实验学习最速曲线知识,做到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技艺+美育”注重用行动传承工匠精神,一榫一卯紧密接合、彼此依存,递着雅正含蓄、端稳和谐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也是匠人最求极致,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精神体现;“音乐+美育”发现倾听和欣赏的力量,开创“寻找故宫里的声音”合唱实践活动,感受声音带来的心灵愉悦。孩子们的学习成果极大丰富了各学科课程内容,并通过艺术表现的形式予以呈现,有趣的互动形式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教与学的双向增长。

2022年8月,中关村一小西二旗分校对外官宣,“北京市海淀区西二旗小学”正式加入中关村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更名为“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西二旗分校”。对全新亮相的学校,很多家长表示了内心的新期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校未来大有可期!“学校虽小,但视野不能小,我们要把学生带到传统文化的瑰宝面前,为他们打开大视野;我们人数虽少,但能量不少,用积极的心态、主动的姿态,吸引顶尖的力量助力学校发展”,在校长梁小红看来,未来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学校将继续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教育,深耕馆校合作,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旗娃们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建设学校成为社会满意的身边好学校。


作者:

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