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进社区|乡村振兴:发展林下经济,探索“林草禽”等复合生态种养模式
2023-11-06 15:3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导读:

房山区大石窝镇辛庄“林下经济示范园”依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专家团队资源、智力优势和技术力量,在园区设立专家工作站,开展农林复合种养模式,使园区产出了一批优质“林地产品”。

“谁知道鸡的一个爪子有几趾?”“有四趾!”这是一群孩子在参观一个农业示范园的鸡舍时,工作人员的提问及孩子们的回答,但很快孩子们就发现这些“特殊”的鸡有五趾,与众不同。原来,这是北京首师大二附中的学生们,在参观房山区大石窝镇辛庄“林下经济示范园”时发生的一幕。而大家看到的这些特殊的鸡,是咱们的特产“北京油鸡”,更特殊的是,他们在林中生活,吃的还是中草药。

2020年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就积极响应市政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号召,设立“农林复合体系模式研究与示范”科研项目,在大石窝镇辛庄村所辖林地建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试验示范基地——“林下经济示范园”。2022年农林科学院与辛庄村经济合作社共建“农林复合种养模式专家工作站”,采取村、院、企合作的形式展开合作。

在合作中,基地依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5个研究所的“农林复合种养模式”研发的专家团队资源、智力优势和技术力量,三方紧密合作,协同攻关,联合推行适合辛庄“林下经济示范园”农林复合种养模式——林菌模式、林草禽模式、林花模式、林药模式,及农林有机废弃物快速发酵处理等的示范推广。专家的助力,使园区产出了一批优质林地产品,实现了增值增效,提升了村集体经济,助力了乡村振兴。示范园的总经理刘增明对于几年间的合作,感受颇深:“只有科学助力,企业才能增效,农民才能增收。”

图:“专家工作站”负责人、北京农林科学院孟林博士,向大家讲解林下种植的草药——菊苣在饲养北京油鸡过程中的作用。

在林中饲养“北京油鸡”,就是“林草禽复合生态种养模式”下的成功一例。农林科学院的专家团队长期从事引草入林、林草复合及林草鸡复合种养模式的试验研究,承担完成“十二五”国家重点科技支撑子课题和“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的试验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他们在辛庄“林下经济示范园”,优选和培育适宜林下规模种植的优质草种,提出了林下优质草地高效建植及草地低密度生态放养北京油鸡技术,凝练并形成了节粮型环境友好型“林、草、禽”复合生态种养模式。这项技术已经在北京4个区6个种养殖企业、合作社和集体林场等所辖基地进行了示范推广。

【专家观点】

北京农林科学院孟林博士:科学发展林下经济是高效利用林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乡村振兴、兴绿富民的重要举措。在辛庄“林下经济示范园”,我们专家团队研究筛选出的适宜林下栽培的榆黄菇、玉木耳、小白平菇等食用菌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亩均增收0.5万元以上;筛选出适宜林下栽培的西瓜红和烟薯等甘薯品种,亩均增收0.3万元以上;研发的环境友好型林下菊苣草地低密度生态放养北京油鸡技术模式,每亩林下草地放养北京油鸡100-120只,可增收1万元左右。农林基地不仅可以解决村民就业问题,还有利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

大石窝镇辛庄“林下经济示范园”简介——

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解决村民脱贫就业,大石窝镇辛庄“林下经济示范园”采取村、院、企的联合方式,由房山区大石窝镇辛庄村联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喜庆民丰农业公司共同建立。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先期划出500亩进行林禽、林花、林草、林药、林菌以及林下废弃物生物发酵堆肥试验,建设菌棚14栋,种植香菇榆黄菇长根菇等十多个品种;建立鸡舍49间,林下低密度生态放养北京油鸡5500只;还种植中草药射干、橘梗、黄精、茶菊、饲用苜蓿、三叶草、菊苣等400余亩。自2020年以来,“示范园”先后被授予国家林草局评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试验示范基地、北京市妇联首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市级生态农场等荣誉。

相关知识——

“北京油鸡”又被称为中华宫廷黄鸡,原产于北京地区,有史料记载的养殖史已有300多年。北京油鸡相貌奇特、肉质细腻、蛋香浓郁,是中国的肉蛋兼用兼观赏的黄羽地方鸡种外貌及感官特征,该鸡外貌有如下特征:体躯中等,具备羽黄、喙黄、胫黄的“三黄”特征,和凤头(冠羽)、胡须(髯羽)和毛腿(胫羽和趾羽)的“三毛”特征。同时北京油鸡还具备五趾特征。2005年,北京油鸡被北京市政府认定为首批9个“北京市优质特色农产品”之一。


作者:

党报进社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