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首明代传谱音乐再现,“魏氏乐”乐器首次奏响
2023-12-02 14:5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明乐长兴”音乐会现场

11月10日至12日,首届臧懋循文化艺术节暨第二届长三角美育国际研讨会在浙江省长兴县举办。开幕式“‘明乐长兴’音乐会”是中国首场明代“魏氏乐”乐器复原音乐会。大鼓、小鼓、笛、箫、笙、瑟、琵琶、月琴、檀板、云锣等整套明代“魏氏乐”复原乐器首次亮相,演奏蕴含宋元遗音的明代传谱音乐。

该活动由中共湖州市委宣传部、湖州市人文建设促进会指导,中共长兴县委、长兴县人民政府、湖州师范学院联合主办。湖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金佩华宣布活动开幕,他表示,这次艺术节暨研讨会,正是聚焦长兴籍戏曲家臧懋循为代表的明清音乐戏剧文化与美育传播,通过前沿学术探讨、基础研究活化、当代文艺创作等方式开展学术研究,意义重大。

16首明代传谱音乐再现

“明乐长兴”音乐会上,《估客乐》《忆王孙》《归雁》《长歌行》等16首演出曲目均来自明代戏曲家臧懋循编著的《元人百种》和明末福建海商魏之琰流传的《魏氏乐谱》。

长兴县委书记石一婷介绍,生于长兴、长于长兴的元曲大家臧懋循,用毕生心血编纂形成《元曲选》,奠定了中国古典戏曲表演与戏曲理论发展的基础,为长兴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长篇小说《戏梦人生——元曲大家臧懋循》作者黄梅宝说,臧懋循主张戏剧必须本色当行,注重情词稳称、关目紧凑、音律和谐。他的理论见解包含了戏曲文学的基本特征,这在当时的戏曲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魏之琰是17世纪海上丝绸贸易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之一。1673年,魏之琰应邀到日本京都皇宫演唱雅乐,被日本学者称为“日本民间音乐鼻祖”。其曾孙魏皓与弟子筒井郁井周根据魏之琰带去的古乐谱整理成《魏氏乐谱》。上世纪9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维平在日本大阪大学读博期间,从日本带回《魏氏乐谱》《魏氏乐器图》等资料。

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授漆明镜曾在上海音乐学院跟随陈应时教授先后攻读乐律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乐律学、中国古代音乐史。此次音乐会,她负责将16首曲目的古代工尺谱和器乐指位谱译成五线谱。

“舞台展现的所有音高都源于原谱,演奏速度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漆明镜发现,藏懋循《元人百种》(《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录谱)只有单旋律,节奏判定更难,“我不会去创造性地改变它,而是保持原汁原味,采用独唱形式,以期更符合谱面讯息。”《魏氏乐谱》则更适合合乐演奏,不仅有主旋律的工尺谱,还有各器乐分谱,内容丰富,节奏规定严格,音乐元素可以追溯到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古曲。其中,有源自南戏者,有源自元杂剧者,有源自明代传奇者,也有年代暂存疑的散曲,与中国本土传承的古谱存在关联,与中国本土曲牌具有历史承继性。

复原乐器,复原历史

音乐会上首次亮相的“魏氏乐”乐器由湖州市音声资源数据挖掘与智能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复制而成。“我们以前也举办过魏氏乐复原音乐会,但是用的乐器都是现有的民乐器,难免遗憾。此次音乐会使用复原乐器,音色圆润饱满,古朴厚实,整体效果令人满意。”漆明镜说,复原乐器与追求穿透力的现代民乐器有所不同,低频更加饱满,符合魏之琰所在时代的审美。“复原乐器就是要还原它原来的声音和特色,而不是追求最好、最正确、最科学的声音。”漆明镜说。

观看演出时,温州大学特聘教授黄大同一眼便认出舞台上复原的明代笛子,“外形细细长长的,和我在日本见到过的明代笛子几乎一模一样。”黄大同认为,还原古代乐器的本来面目非常可贵,“明乐长兴”音乐会没有加入现代舞台艺术表演,很质朴、很直接地还原历史原貌,把握住了明代基本音乐风格。

当然,绝对的复原是难以实现的,乐器的形制、演奏法不断变迁。参与乐器复原的泉州南音乐器制作技艺传习人李建瑜曾复原不同时代乐器,他发现,唐代乐器外观华丽,明代乐器极简秀气,虽然不知道当时的真实音色,但是,根据当时文献数据制作出的乐器自然具有独特韵味。“汉唐、宋元、明清各时期音乐风格特征明显,乐器性格也发生着变化,比如,笛子从北宋才开始出现笛膜,声音响亮松脆,具有强烈表现欲。我们研究古乐,研究当时文献,从乐器尺寸到材料逐步复原,尽量接近历史原貌。”

复原乐器之外,音乐会在演员服装、造型等方面也还原明代中晚期样貌。身着衫袄、马面裙,头戴“蚕花”(杭嘉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簪,漆明镜在音乐会演唱时非常感慨,“我觉得自己与400年前的明乐建立了一种连接。尤其演唱《关山月》(《魏氏乐谱》(录谱)时,不禁流下眼泪。这首作品表现对故土的思念和反对战争的情感,与魏之琰的经历非常贴切。”

这种古代复原乐器并不适应现代音乐厅声场,为了理想的音响效果,录音师顾明依托数据库中大量古建筑的声学采样进行分析与建模,摸索出一套立足现有条件的拾扩音方案,即在不影响视觉美观的前提下,利用改变站位、分区非对称拾音、场景构建等技术手段,初步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声场的模拟,并结合无感扩音的方式,让剧院观众体验到了真实而自然的中国音声味道。

主创团队、专家学者对乐器复原、曲谱翻译都给予了反馈。比如,演员提出复原琵琶因为体积较小,不利于张弦;录音师提出有的乐器音量不足,难以适应当下演出环境;湖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冯雷提出,古代乐器制作数据在文献记载中并不稳定。复原古代乐器,应研究其历史发展及其内部结构和具体尺寸,认同萧友梅在《对于大同乐会拟仿造旧乐器之我见》中的看法,即仿造古代乐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旧乐器本身有无价值,是否值得改良。“音乐会给了我们新的启发,研讨会让我们受益匪浅,之后,复原乐器将进一步改良,明代传谱译谱中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也将继续深入思考。”漆明镜说。

延伸

重视解决历史音响问题

音乐会后,主办方召开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臧懋循元曲寻声、明清古谱、当代美育传承的内容开展学术研讨,为推动当地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文化支撑。

其中,“明清音乐戏剧研讨会”是我国首次针对明清音乐的学术会议。“明清音乐非常丰富,而关于它的研究还有大量空白。”漆明镜介绍,由于活字印刷术在明代民间广泛应用,古乐谱井喷式出版。“整个明清时期的传谱浩如烟海,对此并没有完整系统的研究。”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张寅介绍,清代堪称“文治”的盛世。中国古代最大的字典《康熙字典》、规模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规模空前的修书工程《四库全书》等相继推出,可谓人文蔚起,学术称盛。清代体量庞大的乐学论著,对我国古代乐学理论有总结性的意义与价值。

“我们的历史音响没有得到传承,以造成历史音响的‘无声’现象。我们的研究者以及教授出来的学生都不知道汉唐时期的音乐、宋元时期的音乐。”赵维平认为,音乐的历史是由各个时代的音乐风格、音响特征所构成的艺术历史,中国古代音乐史建设应重视解决历史音响问题。黄大同指出当下的传统戏曲都是明清时期先后崛起的各声腔戏曲的遗存,他对从明清时期传承至今的传统戏曲作出分类,并提出以传统为基础打造精品、保护非遗传承等发展对策建议。

卢旸/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