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厅话竹|简牍竹素之竹纸
2024-01-06 10:2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江西铅山地方传统手工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代,《古今图书集成》记载铅山纸就已名播天下,高濂《遵生八笺》把“铅山纸”列为“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

明代,连四纸制作技术走向成熟。清代中期,纸业人口已占铅山县人口十之三四。

“片纸不易得,措手七十二”,铅山连四纸传统制造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原材料的选材及制作要求极为严格。毛竹要选用在立夏前后即将长出两对嫩叶的嫩竹,水要用当地的清泉,纸料要经过几个月的日晒雨淋,让它自然漂白,整个生产周期长达一年。

制造过程的技术关键:一是水质,凡冲、浸、漂、洗所接触的水均不能有任何污染,须采用当地泉水;二是配药,药系采用水卵虫树制成。连四纸纸质洁白莹辉,细嫩绵密,平整柔韧,有隐约帘纹,防虫耐热,永不变色,有“寿纸千年”之称,旧时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之。书画家、鉴藏家欣赏它独特的品质韵味,许多字画、印谱、拓本依托它得以传世。

富春竹纸

富春竹纸制作技艺,流传于浙江富春江南岸山区等地,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富阳素有“竹纸之乡”的称号,竹纸制造技艺始于南宋,世代相传。

富阳竹纸制造技艺以当年生嫩毛竹为原料,包括制浆、造纸等72道大小工序。工艺上独门绝技不少,如制浆技艺中的“人尿发酵法”,抄制技艺中的“荡帘打浪法”等,均为其他竹纸产区所没有的。抄纸竹帘制作技艺更是一枝独秀,竹帘用极细的竹丝为经,丝线为纬,手工编织而成,涂上优质土漆,具备帘线细、匀、圆、滑、韧的特点,抄纸时伸缩自如。

富春竹纸纸质柔软、卷舒虽久而墨中不渝,不为虫蛀,主要品种有元书纸、京放纸、高白、海放、花笺等近20种,其中元书纸有“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的美誉。

富阳竹纸伴随着富春造纸技艺的传承,富阳等地还派生出一年一度祭祀蔡伦、纸工谚语、山歌和长篇民间叙事歌谣《朱三与刘二姐》等民俗文化,说明富阳造纸技艺中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夹江竹纸

夹江竹纸制作技艺,四川夹江古老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始于唐,兴于明,盛于清。

唐宋,夹江手工纸就因种类多、品质优、产量高而名扬海内外。明代,伴随着夹江手工纸生产的发展壮大,一种与之紧密相关的劳动歌谣——“竹麻号子”,在夹江地区流行开来。

清代,“长帘文卷”和“方细工连”钦定为“文闱卷纸”,每逢科举之年,如数上贡朝廷。

抗战时期,国内部分产纸地沦陷,夹江纸生产量倍增。1986年,“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建成,收藏文物近1000件。

夹江竹纸的原料竹种多样,尤以白夹竹和水竹为上,嫩竹为佳。传统工艺传承完整,它以手工舀纸术制作,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生产流程完全与明代《天工开物》所载的工序相合,用料讲究,生产工艺复杂,尤以“操纸”环节为关键。

夹江竹纸中的手工书画纸具有洁白柔软、浸润保墨、纤维细腻、绵韧平整等特点,“淡画不灰、淡泼浓、浓泼淡、诗有烟霞气,书兼龙虎姿”,与宣纸一道被国画大师张大千赞之为“国之二宝”。

西山纸

西山纸制作技艺,福建将乐传统的手工技艺,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宋,蔡襄在福建为官时禁用竹纸,只因 “诉讼未决而案牍已零落”。至南宋,竹纸质量始优于他省,被广泛使用,建阳也因此一跃成为中国三大刻书中心之一。

清《闽产录异》写道,将乐纸以杨家山的京纸和龙栖山的西山纸最好,纸柔韧细腻,色白如雪,久置不腐,文化魅力独特,既可用于修复、印刷古旧书籍,又可用于书法、装裱,极具古色古香的意韵。

民国时期达到顶峰,百余家作坊年产纸5万余担,为闽省之最。

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四库全书》、《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线装本的专门用纸。

位于龙西山竹海深处的龙栖山造纸作坊,完整地传承了蔡伦造纸工艺,是将乐仅存的一家。它取材于龙栖山的上等原料嫩毛竹,经砍嫩竹、断筒、削皮、撒石灰、浸漂、腌渍、剥竹麻、压榨、匕槽、踏料、耘槽、抄纸、干纸、分拣、裁切等28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必须精工细作。

滩头手工抄纸

滩头手工抄纸制作技艺,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古老技艺,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滩头手工抄纸工艺继承于蔡伦的造纸术,隋朝时代就已经成熟。滩头人在以竹造纸生产过程中,对“煮楻、足火、舂臼”等三个流程加以改进,形成了独特的滩头手工抄纸工艺。

清朝年间,家家户户造纸,“玉版纸”被选为贡品,有“南方纸都”的美誉。

民国时期,外地商人纷纷来此经销纸业,全镇有纸作坊2000多家,达到鼎盛。

滩头手工抄纸主要生产土纸,并衍生出色纸、皮纸、香粉纸、宣纸、炮簾纸等多个品类,远销周边地区,直至上海和东南亚。滩头手工纸业的繁荣,带动了享誉世界的滩头年画、行销远近的隆回鞭炮、手工纸伞,促进了宝庆书局、梅山纸马等以土纸、色纸、皮纸为原料或为载体的多种文化现象与手工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滩头一带的经济繁荣。

抄纸用原料竹种为毛竹,全镇现有面积50多万亩。小满是砍竹的最好季节,此时的嫩毛竹纤维柔韧度好,易发酵,杂质少,是“抄纸”上好原料。

泽雅屏纸

泽雅屏纸制作技艺,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传统技艺,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屏纸”系浙南一带以温州瓯海泽雅为中心,以竹子为原料制造的日常生活用纸。

唐代,温州一带就开始生产蠲纸。

元末,福建南平人为躲避战乱,迁居泽雅,生产出“南屏纸”,寄托怀乡之意。

明代《林处士墓志铭》记载了泽雅百姓从事纸业生产之况,《弘治温州府志》也说“石竹,夏笋味甘,初著叶可为纸”。

自此,泽雅古法造纸术从先民手里代代传承,历元、明、清三代,至民国时期,泽雅造纸的乡民已近10万人,约占当地人口的80%,产品远销国内外。

新中国成立后,纸业依旧是泽雅乡民主要的经济收入,高峰时漫山遍野晒满了纸张,有“金色的纸山”之称。

泽雅屏纸以水竹及丛生竹为原料,工序繁琐,素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几乎全凭手工。其中造纸用的三大主要工具——重锤型水碓、梯形纸槽和毛竹纸帘,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备的程度,体现了传统手工造纸术发展到向机械化转型的节点阶段。

而散落在泽雅纸山上的30多座水碓、水渠、水坝,500多个腌塘,300多个纸槽等遗址,更是作为屏纸作坊的典型代表——“四连碓造纸作坊”,入列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未完待续……

作者|蓝晓光 图源|网络 编辑|朗润 奕竹 陈北方


作者:

国际竹藤组织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