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车站旧址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海淀区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建筑竣工
游客参观圆明园石柱回归展
颐和园博物馆“园说”系列展览
圆明园博物馆马首
三山五园山水形胜
京张铁路遗址公园
京西稻金色稻田
2024年1月5日,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在京召开,国家文物局授予北京市海淀区等6处创建主体“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称号,海淀区再获一个文化建设国家级荣誉称号。
“三山五园”是对位于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三山五园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两大重点区域之一,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交汇的重要文化资源富集地,是传统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叠加的重点地区。
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创建范围东至地铁13号线(荷清路段),西至海淀区区界,北起西山山脊线和北五环,南至北四环和闵庄路,总面积约68.5平方公里。此外,将“三山五园”与北京老城之间的联系廊道作为延伸区域。未来示范区创建经验将逐步向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全域辐射。
2020年9月,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入选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开启了海淀区文化事业发展新征程。经过三年砥砺奋进,完成9方面46项创建任务,海淀区以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取得重要成果,形成了一批文物现代化治理的新经验、新生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打造了新时代文物改革发展的生动样板。
■规划引领,突出文化遗产保护“整体性”海淀区坚持规划引领,在编制《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过程中,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精准对接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实现文物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多规合一”。
■首善标准,强化突破体制机制的“统筹性”北京市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全面推进首善之区建设,充分用好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首规委)和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两个平台,市委市政府领导利用平台调度机制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海淀区成立三山五园地区工作专班,设立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高位统筹推进三山五园地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有效推动了示范区跨部门、跨领域任务的开展。
■双向赋能,体现科技中心的“创新性”
海淀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地优势,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全国领先的“城市大脑”接入文物保护应用场景。海淀城市大脑已汇聚20多个市区部门数据,以智慧型城市建设为文物精细治理、智慧治理、科学治理探索新方案。
■共建共享,坚持以民为本的“人民性”
海淀区坚持文物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示范区创建期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颐和园博物馆、圆明园博物馆相继揭牌开馆。“博物馆之城”建设让区域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以高品质文化供给赋彩人民美好生活。
■文物保护由单体转为集中连片保护
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串联起“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有效整合区域文物资源,从传统针对不可移动文物单体的保护利用模式,演变为系统梳理挖掘文物价值,开展线性保护、连片保护的保护管理模式。
■形成多方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新格局
改变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单独承担文物保护工作的传统模式,海淀区通过创新机制体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创建工作格局。依托市、区“两级四平台”高位统筹建立央地、军地沟通机制,协调市、区两级多部门,形成文物保护合力,有效推动了示范区跨部门、跨领域任务的开展,为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营造了良好氛围。
■文化软环境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硬支撑海淀区通过示范区示范项目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文物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带动旅游经济长效发展。2021年,海淀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实现收入9402.4亿元,同比增长23.2%,占全市比重53.5%;2022年收入合计10173.1亿元,同比增长7.5%,占全市比重56.5%。
■优良生态宜居环境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示范区通过实施环境整治提升类项目,恢复三山五园地区地域历史风貌和山水格局,在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记忆的同时,极大提升文物周边环境,注重文物整体景观风格和周边环境的协调与融合,统筹考虑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为周边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休闲游憩公园绿地,打造成为东方人居环境杰出代表区。(记者 魏颖 通讯员 朱玉京)
北京海淀:聚焦“三山五园”探索文物治理新模式
近年来,北京海淀“三山五园”整体保护利用实现了从区级战略、市级重点,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三级跳”。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创建自启动以来,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强化文物工作主体责任,快速推进示范区项目落地落实,并在建设中发挥海淀优势探索文物治理的全新模式,不断彰显“三山五园”金名片的示范效应。
做“四普”先行者夯实海淀文物事业基础
2023年11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式启动,将对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信息数据全面掌握,为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海淀区在2022年便已启动了全域文物资源调查及现状评估。
海淀区建立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工农业遗产、水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在内的海淀区文物资源总目录,完成了全区328处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和记录。同时,采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对区级及以下文物开展高标准、全方位、深层次的专项调查,以及涵盖文物本体、周边环境、展示利用等全面、翔实的保护状况评估,健全海淀区系统、高效的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体系,为文物保护管理提供政策咨询和专业技术指导。
设立文物巡查员岗位壮大基层文物保护队伍
组建一支扎实可靠的文物巡查员队伍,同样是示范区建设的重点之一。海淀区在全区建立一支专业高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基层文物巡查员队伍,打通全域文物安全末端保护“最后一公里”。当前,海淀区已有41名巡查员到岗,将区和街镇文物安全的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文物巡查员是海淀文物保护重要力量,在工作中不仅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与“文物大脑”相互配合,实现技防和人防相互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完成风险隐患预警、报警、处置全流程闭环管理。当文物周边环境发生异常时,“文物大脑”会立即发出警报,自动触发处置流程;显示屏、小程序会自动闪烁,巡查员将即时核实。如果确实发生险情,立即发送信息,巡查员及时到位处置;处置后归档,形成闭环管理。
随着海淀区文物巡查的工作体系、责任机制逐步完善,文物安全风险预警、预防机制成效进一步凸显,巡查工作法治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嵌入“文物大脑”文物保护融入海淀科技基因
“文物大脑”是什么?“文物大脑”是海淀区利用全国领先的城市大脑平台打造的“文物+科技”创新亮点工程——海淀区不可移动文物智能保护系统,是海淀科技创新能力在文物保护治理方面的优势展现。
“文物大脑”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到文物保护的各个环节,基于实时动态数据实现文物管理事件的AI闭环管理,通过调取实时文物图像,对文物发生的失火、位移、坍塌、人员靠近等都可以做到及时发现、立即处理;通过与区相关部门进行联动,实现对文物从发现预警,到巡查处置,再到确认归档的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实时感知、主动研判、及时通知、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计划,极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从而达到对文物巡查的智能化、全局化和精准化,实现文物保护的“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
活化文物创新文物利用讲好文物故事
示范区建设注重文物保护管理的同时持续探索文物创新利用的新方式。其中,海淀科技优势再次绽放光彩。
圆明园数字化复原工程,通过采集文物数字信息、打造线上虚拟展览、开发互动体验的文旅项目等方式,让人们感受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如今,全园108处景区已完成数字化复原,约2/3的景区实现精准数字复原。通过科技手段“万园之园”跨越百年时光在虚拟中重现,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感映现实以及交互现实游戏,数字化复原成果在应用场景落地,让历史可触可感,让人们沉浸式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文化。而数字化复原过程中,海量文物的信息采集和记录也为圆明园留下了高精度的永久数字化档案。
海淀区永山宅院活化利用项目同样是以科技赋能古建筑,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建筑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通过将古建筑开放利用,充分发挥文物的公益性与社会性价值,进一步拓展海淀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此外,海淀区在示范区建设中还通过打造颐和园博物馆、圆明园博物馆、三山五园艺术中心等文化新地标,建设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等城市更新项目、开展山水形胜整体格局系统保护等措施,重塑城市空间活动、进行整治环境、提升景观品质,实现文物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以荣获“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称号为契机,海淀区将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讲好文物故事,擦亮“三山五园”金名片,开启海淀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记者 魏颖 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