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温暖校园建设侧记:让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2024-04-22 18:0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对于一座大学来说什么才是温暖,不同的人有不同答案。居住于沙河校区学二公寓的行政助理张艾林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外奔波一天后,回到校园的刹那,从头到脚的归属感和放松感沁遍全身。踏实温馨,恰如其分。回眸“勤实信行”作风建设启动至今,与师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组组实事和数字,虽然不能勾勒出太多细节,但却深深刻印在信息科大人的美好记忆里,得到广大师生的交口称赞,从侧面绘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温暖校园的建设足迹……

打造栖息地,为六环边上的校园增加烟火气

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沙河校区西北角,绿树掩映中有一栋生机勃勃的白色小楼,步入楼道拾级而上,寻遍整个楼道没有发现一点垃圾。这里是信息科大临时教工宿舍。沙河校区接近北六环,不少老师在学期初排课紧密,一早一晚奔波在路上,身心十分疲惫。去年10月以来,“勤实信行”作风建设启动之初,学校就开始筹划解决上课奔波难题。“说到临时宿舍,还是非常感谢学校,让早上有课的老师不用那么赶,寒冷的冬夜感觉很暖。”公管传媒学院张笑老师家住西城,说起临时教工宿舍心中满是肯定。忙碌的工作节奏下,有的老师是连轴转,加班到晚上8、9点是经常的事情。“想到可以申请一个临时宿舍,不用摸黑开20公里的车赶回去,心里还是踏实很多。”

这样的贴心故事在信息科大不断复制上演,惠及的不止是老师,更多的是学生。4月17日,阳光正好,走进位于信息科大沙河校区一食堂二楼肯德基,这里随处可见排队买餐的学生。小小的一张张圆桌前,你在学习我在刷手机。沙河校区肯德基于去年11月开通。 后勤处处长李相豸说:“当时的初衷也是让师生有更好的生活品质,让校园更温暖,充满烟火气。”“周末也不闷,这里也可以约会看书!在校园里面生活还是方便。”计算机学院研一学生杨钱胜感慨道。虽说城市化的步伐急速,但是沙河校区周边还是有些许荒凉,给住校的学生带来一定不便。除了肯德基,还有点缀于食堂各楼层的水吧、茶吧。它们不仅仅是老师们的“心头好”,也让学生对学校增加了依恋感。累了就来杯咖啡,或用几个炸鸡块偷偷填满自己的胃,或来一场美妙的春日操场音乐会,惊喜满满、温馨十足。

除此之外,学校还统筹谋划、因地制宜、各方联动,依托党群服务阵地,在宿舍、教室、体育馆等师生群众最方便的地方以及学校的边角地带建设了多处微空间。每个微空间必配精致的小桌椅、书架、书,提供集约、开放、共享的便利生活服务。沙河校园周边人口密度小、开发度低、缺乏休憩的空间资源。这些都成了师生们充电、疗愈、休憩的新去处。

无论临时宿舍、肯德基,还是校园微空间,都是学校给广大师生在校区内创造的生活栖息及休闲空间,目的就是让学校更加宜学宜研宜生活。‘圈’住浓浓的校园情,‘造’出满满的烟火气,不断提升师生们的幸福感、获得感。

用心办实事,推动美好家园共建共治

在夯实、描绘温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也在着力推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双向奔赴的大学治理模式转变。

校团委开设“老师来了”服务交流平台,立足关注、解决服务学生在入驻新校区后学习生活诉求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畅通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权益诉求渠道,推动了共享单车进校园、外卖柜进校园、地铁站摆渡车运行……200余件微实事件件办到了师生心坎上。2024年3月,交流平台入选全国“我为同学做实事”项目交流展示。

此外,今年以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结合“勤实信行”作风建设开展“问需求计”调研活动,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到支部,采取线上征询、线下座谈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精准摸排全面梳理师生“急难愁盼”,整理形成需求清单,用真心真情解民忧、纾民困、暖人心、聚力量。更新勤信热线,进一步畅通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师生关切、回应师生诉求,用好“枫桥经验”、实现未诉先办。启动首问责任制,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升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营造“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良好干事创业氛围。“去年年底到今年的研究生初试、复试,免费午餐每项安排都很贴心。”参加今年研考的小A同学说。

去年10月份以来,学校信息网络中心还以流程引擎为动力,网上“一站式”服务大厅为抓手,加快流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从去年10月至今优化了43个线上流程。“我校已实现电子发票全流程处理。”财务处王雨濛说。“光电学院教师分布在4个校区,全新上线的在线审批、在线手签名、数据统计推送三大功能,让师生省去了至少2次跨校区跑的麻烦。”光电学院师德联络员沈度老师说。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项暖心的实事,都有着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动人的实惠。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温暖校园建设已统筹“党群服务阵地体系”“一站式服务”“智慧校园建设”等工作,用真心打动师生,推动师生参与学校治理的观念由“让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积极转变,形成了学校党委协调联动有力、各方广泛参与、整体建设成效凸显的积极态势。

深化文化内涵,持续推动以文润心、以文化人

从抗战烽火中一路走来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主校区位于昌平沙河,虽然是个新校园,但在与属地共建、文化融合重塑的过程中,也不断迸发出新的文化魅力。

漫步校园,你似乎随处都可以在丰富的文艺科技活动中感受现代大学的色彩斑斓,而“红色基因”“教育报国”“信息强国”等优秀传统,则在一个个朝气勃发的学子身上不断体现、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此外,主体搬迁以来,学校还坚持将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相结合,积极推进楼宇文化、文化景观建设和校园标识系统建设,不遗余力发挥环境文化育人功效,努力塑造价值共同体,持续增强信息科大人的价值认同、使命认同和情感认同。

同时鼓励各学院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载体,培育有影响力的“一院一品”党建文化品牌,探索构建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养成体系。

以“从游”课堂、宿舍导师制、驻楼辅导员等“一站式”社区重要举措为抓手致力于建设“从游”文化,在学校中营造一种温馨、和谐、尊重、平等、关爱、协作的环境。信通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继强说:“宿舍导师制实施以来,学院年轻的博士、‘青椒’都深入学生宿舍结对子、交朋友,师生之间能够以从容、悠然自在的心态,共同参与学校的各种日常实践,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成为‘师生成长共同体’。”

服务师生有为、大学治理有效、党建文化引领有力,印证着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温暖校园建设迸发出的生机活力。未来,学校、师生、属地等各方力量齐心参与,共同营造有吸引力、有归属感的“美好家园”。相信这份答卷一定能让“温暖”成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质量发展鲜明的底色。

(供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杨静)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