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全国低碳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小学里,主题为“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的生态文明教育成果展示暨全国低碳日活动吸引了众多的师生、家长和来宾。
这次活动是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
海淀区教科院和永泰小学合作研发的生态文明教育物化成果——《小学生低碳生活册》新书发布,并在现场为少先队员们赠书,以倡导学生保护自然生态,养成低碳行为习惯。据悉,《手册》分为知识篇、行动篇和倡议篇。知识篇汇集了13个低碳生活中的重点问题。行动篇提供了衣食住行等8个方面的行动指南;倡议篇是学生通过演讲、绘画、阅读、倡议等方式,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扩大思想理念的传播力。
活动期间,教师们讲授了5节跨学科的生态文明教育观摩课:芦慧稳、张敏敏两位教师合作,讲授科学+数学的跨学科研究课《让资源再生——造一张再生纸》;王玲上了数学课《包装的学问》;董鸽、田野合作讲了语文+美术跨学科的课《制作环保招贴》;范文静上了科学课《清河水污染的真相》;王佳纹老师上了研学实践课《花的解构之旅》。老师们深入挖掘学科特点,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课堂上同学们思维活跃、学习热情高涨,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生态文明教育跨学科研究与探索成果。
在现场,学生展示了两个典型的研学项目——“红领巾守护生态绿”和“碳”路者,在行动”,展现了生态文明研学项目的丰硕成果。5位小学生以《守护生身边的态绿》为题,汇报了自主开展的小课题研究的历程。10多位同学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展现了学生碳账户的建立与实施过程。同学们结合研学经历,分享了自己在实践探索中的成长感悟。
永泰小学校长刘京丽从政策引领生态文明教育方向、立足校情厚植生态文明育人理念和生态文明教育实施路径等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了成果。他表示,将继续站在“大生态教育观”的视角,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教育的政策要求,从理念指引、课程梳理、文化建设、活动实施、立体保障、综合评价等方面,一体化构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在跨学科研究与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综合素养,提升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辐射引领作用。
北京教科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巧玲、项目负责人王鹏等评价说,海淀区生态文明教育做得扎实深入、富有特色。(铁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