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府学胡同小学构建博物馆课程体系
2024-06-04 11:0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馆校合作是东城区学校挖掘教育资源的重要渠道,作为孔庙建筑群里的现代学校,府学胡同小学(以下简称“府学小学”)提出“学校是座博物馆”的课程育人理念,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博物馆教育生态体系。

一是课程引领,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府学小学以“馆校融合”的形式开发博物馆课程,设计了一系列校内博物馆课程,在校内建成校史馆、石刻博物馆、奥运博物馆、特展厅、魁星阁展览等空间场景……,每个博物馆都有独特的体系,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多元丰富的资源生态系统,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支持,将博物馆课程转化,作用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学并举,知行合一。如石刻博物馆,通过展览、课程的形式让文物更好地融入了教育教学,发挥其育人功能,还开设有拓印、篆刻、历史、小讲解员等课程。让各个小博物馆呈现出有特色、成体系、意蕴深的少儿文博教育课程。

二是实践深化,巧用社会大课堂丰富实践内涵。倡导利用校外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展项目式学习,形成项目研究中“教与学”的创新,撬动学生“内生长”。如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文天祥祠现状以及发展,确定研究项目——如设计文创产品,宣传推广文天祥祠。学生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培养创新思维,产生了创意贴纸、文创帆布袋、冰箱贴、宣传海报、文物保护卡、文祠台历等文创产品。“节假日期间学生还志愿承担文天祥祠讲解员的工作。

又如借助孔庙国子监博物馆资源,开展“太学寻迹——探儒学文化之美”跨学科主题活动。一年级以“太学游学”为主题,走进国子监参观学习,拍摄制作微电影,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电影海报,绘制电影票等。二年级以“设计旅游攻略”为主题,设计制作导览图及立体沙盘。三年级以“探太学典故 寻文化根脉”为主题,制作编钟、创意书签,录制故事视频。四年级以“知府学游太学 文脉传承”为主题,探寻国子监与府学的差异,提出学校文化建设建议,并绘制校园文化设计图。五年级以“做儒学文化推广官”为主题,录制《礼运大同篇》手语歌,创作诗歌、书法、美术作品,还设计AI虚拟人“妙妙”,利用自媒体推广儒家文化。六年级以“显微镜下的国子监”为主题,分析国子监的传统、文化、建筑、历史、文物保护、文创等现状,设计国子监未来发展规划。各年级通过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知行合一的意识,全面提升文化素养、综合能力。

三是资源融通,打造馆校合作的博物馆教育共同体。延伸深度学习的育人空间,引进社会资源及单位,与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美术馆、北京奥运博物馆、国子监和孔庙博物馆、北京石刻博物馆、北京人艺博物馆,及北京市文物局下属的各个博物馆合作,将战略合作项目转化为课程,更好地形成教育资源供给体系,努力打造府学文化与教育金名片,使之成为特色鲜明的“大博物馆学校”。

馆校合作的深入不仅使学生受益,也为教师利用博物馆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了支撑,实现其专业发展。学校组建了由各学科教师构成的博物馆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师团队,教师跨学科融合的课程建设能力与实施能力得以提升,最终实现师生的主动发展、幸福成长。

未来,府学小学还将进一步探索馆校教育实践的合作模式,构建博物馆教育实践共同体,共同孕育教育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

北京东城文旅推广中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